"兵无常势,字无定形"看王羲之行草书之变化

作者:刘洪帧

俗言道:“兵无常势,水无定形”。既然书法就像行云流水,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兵无常势,字无定形”。

书法作为线条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笔法、线条及字形的变化是很重要的,书圣王羲之,在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有21个“之”字,字字不同令人叹为观止。同一个字,不同的人写,或者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瞬间表达,都会写的不一样,这个很好理解,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是,我要说,变化的原因更为重要,特别是对我们研究书法的人来说。下面,通过王羲之《丧乱帖》,来看一看,不同的字,不同写法及其缘由。

一,两个“之”。

第一个“之”字,在“羲”后,笔画较细,字形较窄长,委婉曲折,为草书写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首笔墨较重,“羲”字为行书写法,字形较长,横画较多,用墨较重,连在一起形成较重的墨块,属于“静”和“实”,需要有一个,相对应的“动”和“虚”来变势,又因为后字为“顿”,较宽,所以只能使之窄长。

第二个“之”字,在“乱”之后,字形较小,行楷笔法,笔画较粗,以“收”势。其因为:前面“丧乱”二字较为松放,而且是左右结构,轻宽且长,以行草之势,将“之”写成行楷,以静破动,这样恰到好处。

二,两个“毒”字

第一个“毒“字,是在“离荼毒追”字组中的第三个,本字组由重到轻之势,所以本字只起到承接作用。

第二个“毒”字,在前一个字组“奔驰哀”之后,在本字组“毒益深奈何”中居首位,因此是虚后之实,下笔较重,在情理之中。

三,两个“痛”字

第一个“痛”字在字组“痛贯心”之首,墨应较重,但下笔却较轻,而把墨块放在收笔处,与“贯”字形成虚实相生之势,可看出,下笔之前书圣是精心布置的。

第二个“痛”字,是“肝痛当奈何”字组中的第二字,和第一个“痛”相反,起笔不但以行楷笔意而且墨色较重,收笔以行草笔意上黑色较轻,集动静相生浓淡相宜于一字,并且与“当”字形成虚实跌宕之势,可谓妙哉!

诗圣的信口胡诌能成佳诗?画圣信笔涂鸦能成冠绝珍品?歌圣的名曲不经设计?针对经常有人说“书圣无意为之,是你想多了”的无知言论,我只能叹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文章编辑单位:天哲教育,签约冲刺中书协国展达不到目标全额退费的机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