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推動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政府可在現有工業園區管委會、產業協會的基礎上,引導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教育培訓機構加入,聯合成立能夠促進集羣企業間聯結、促進技術創新合作和信息溝通交流,以及增強集體行動效率的集羣組織管理機構。爲促進集羣發展,美國政府聯合州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投資機構等各類主體,從政策、資金、機制、平臺等多個方面形成完整的工作體系,助推先進製造業集羣佔領全球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賽迪智庫丨美國產業集羣發展有哪些啓示?賽迪智庫丨美國產業集羣發展有哪些啓示?

美國製造業領先全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數量衆多的高水平產業集羣。爲促進集羣發展,美國政府聯合州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投資機構等各類主體,從政策、資金、機制、平臺等多個方面形成完整的工作體系,助推先進製造業集羣佔領全球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總結美國集羣建設的經驗與做法,對我國培育先進製造業集羣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產業集羣發展的主要特點

美國產業集羣發展具有將區域優勢作爲集羣發展的基礎、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爲集羣發展動力和以“市場+政府+中介組織”通力合作爲集羣治理架構等主要特點。

將區域優勢作爲集羣發展的基礎。美國產業集羣在佈局上與自然資源及人文特色相耦合,地方的要素稟賦、交通區位、科研機構密度及研發實力等優勢促成了產業最初形成。伴隨着集羣的發展,相應的技術、資本、人才和產業進一步向當地聚集。

例如,加利福尼亞州憑藉其區域內的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高校在計算機信息技術開發方面的優勢,形成了以信息技術、互聯網服務、軟件開發爲主的產業集羣。

再如,休斯頓石化集羣,其所在的墨西哥灣畔豐富的石油儲量和出色的交通區位帶動了石油開採、加工等下游產業成長,也促進了石油機械、冶金、造船、運輸、貿易、金融等行業,以及人才和商業資本的進一步集聚和發展。目前,休斯頓集聚了康菲石油、哈里伯頓等美國30家最大能源公司中29家的總部,以及1000多家石油設備製造商和供應商,涉及能源相關業務的企業超過5000家,石化工業生產能力佔到全美的一半以上。

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爲集羣發展動力。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是美國產業集羣保持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比如,波士頓生物技術(生物製藥)產業集羣的形成和發展,就直接得益於該地區的哈佛醫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等一大批一流大學和國際頂尖醫院。以麻省理工爲例,其企業孵化中心爲許多生物技術企業培養了大批科學家,並向學院工程師灌輸創業精神,設立“5萬美元創業競爭”專項基金用於資助學生創業,爲新成立的企業提供專利技術認證。同時,也爲衆多投資者特別是風險投資者提供具有市場潛力的生物科技成果,一系列的產學研合作形成了生物技術產業強大的集聚力。

再如,硅谷高新技術產業集羣,一方面以斯坦福大學研究所爲先導,創立了第一批信息技術創業公司,吸引衆多老牌公司如西屋、瑞森、IBM等在該地建立研究中心;另一方面,集羣內大量的中小企業間彼此配合、整合資源、互相外包,在保障創意和構思及時變成產品的同時,也促進了企業間創新思想的快速交流。

以“市場+政府+中介組織”通力合作爲集羣治理架構。美國產業集羣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市場和第三方中介機構的通力合作。

以密歇根州爲例。在本世紀初,密歇根州政府曾準確洞察到一個事實,即美國主流車企的混動技術已落後於日本豐田公司,州政府爲此提出了追趕計劃,決定在該州底特律市等地大力籌劃發展混合動力汽車產業。與此同時,當地整車製造廠也早已有此規劃,如通用公司旗下的雪佛蘭沃特混動汽車已列入量產時間表,還有一些車企與豐田簽訂了混動技術許可合同等。政府與企業的合力推動,促進了底特律汽車產業集羣的再次繁榮。

再如,在產業集羣標準制定、市場秩序維護、貿易摩擦解決和品牌建設等方面,伊利諾伊州的許多商業組織發揮了獨特作用,不僅贊助技術研究機構、收集產業信息爲集羣企業提供創新源頭,而且還幫助其開拓市場、爭取產業政策,在政府和企業之間起到了橋樑和紐帶作用。

美國政府培育集羣發展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美國政府培育集羣發展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制定完善具體的集羣發展政策體系。美國是最早研究集羣政策的國家,在推動產業集羣發展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美國國會2010年通過《美國競爭力再授權法案》,要求實施區域創新集羣計劃。美國聯邦政府2010年建立了3個區域創新集羣計劃,分別爲“能源區域創新集羣計劃”“工作加速器合作集羣計劃”和“區域創新集羣計劃”,支持56個創新集羣。

在州政府層面,支持集羣發展的政策更爲具體。自1996年起,專門負責制定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加州經濟戰略小組,開始對全加州產業集羣進行跟蹤研究,並適時提出政策援助建議,包括調整經濟政策、實行發展激勵、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等。

此外,與產業集羣發展密切相關的科技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和區域政策也相當完善,進一步促進了集羣的健康發展。

二是利用財政金融手段支持集羣創新創業。美國政府在支持產業集羣發展過程中,採取了大量的財政金融支持手段。

在財政手段方面,大力支持科研機構技術研發、戰略產品市場開拓和集羣組織機構發展。例如,區域創新集羣每年預算約600萬美元用於資助集羣組織機構,爲集羣內的小企業提供創業導師和諮詢服務,建立導師—學徒關係,組建團隊,向潛在投資者、可能採用小企業新技術的公共或私營機構進行展示。

在金融支持方面,美國政府積極引導金融資本流向集羣內的初創企業,以激發投資主體的興趣。比如,美國商務部2010年在“區域創新戰略計劃”中設立“種子基金”項目,旨在推動大學、基金公司、地區經濟開發機構、企業和非營利機構等成立集羣投資基金,對集羣內生物醫藥、水技術、清潔能源、先進製造、自然資源等領域的高成長、初創型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有效營造了集羣創新創業氛圍。

三是構建“1+N”協作機制。爲整合資源,消除部門壁壘,多角度、多途徑推進集羣建設,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親自掛帥集羣工作組,共有8個部門參加。每個集羣發展計劃都採用一個部門主導、多個部門參與的“1+N”協作機制,即由一個主導部門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對符合要求的特定集羣加大政策引導和金融支持力度,同時聯合其他部門提供相關配套政策和服務。

以“能源區域創新集羣計劃”爲例,該計劃由能源部主導,商務部經濟發展局、小企業管理局、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勞工部、教育部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參與,各部門從不同角度協作以推動集羣發展。其中能源部負責集羣內企業的技術研發合作、資本及技術支持,小企業管理局側重於提供商業網絡、教育培訓、貸款申請、專利申請等服務,同時幫助制定營銷策略、技術轉移策略等。

四是搭建高效的集羣信息共享平臺。“摸清家底”是推動集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步。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同企業商會、行業協會、高校商學院等非政府機構的合作,並利用其掌握的大量集羣和區域經貿環境相關信息,爲集羣管理和發展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2014年美國商務部同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高校合作開展的“產業集羣描繪計劃”,在累計蒐集與美國集羣發展、區域社會經濟特徵、商業環境質量相關的多達5000萬條數據後,對外發布了美國集羣地圖和集羣數據庫。同時也爲政府和企業提供了一套對集羣優勢和潛在機會進行分類和比較的算法,幫助政府和企業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做出有效佈局;搭建起企業間、企業同政府間的溝通平臺,供企業獲取各級政府部門正在推動的集羣項目信息,並就經營中的有效實踐、創新經驗進行交流和討論。

對我國產業集羣發展的幾點啓示

美國政府培育產業集羣發展的主要做法和經驗,爲我國產業集羣發展提供了三點啓示。

一是把握集羣形成和發展規律,是集羣培育政策成功實施的重要基礎。結合美國大量集羣依託地方特色、圍繞優勢產業實現集聚發展的特點,我國各級政府在制定集羣培育政策時,一方面要根植於區域的自然、經濟特點,構思集羣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從專業化分工和市場細分中尋找機遇,培植本地經濟特色,避免單純依靠“低價賣地”等措施來實現快速“築巢引鳳”“做大攤子”,造成集羣發展偏離區域特性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針對與區域自然、社會經濟特色相契合的產業,要充分考慮其產業生命週期,制定好集羣培育政策的階段性目標。

此外,通過政府採購、破除傳統戶籍壁壘等舉措,培育或引入具備示範性或較強衍生能力的企業及其相應領域人才,同時聯合高校、非營利組織等,搭建相應的中介服務體系、勞動教育培訓體系。

二是抓好關鍵領域的政府引導工作,是提升集羣競爭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保障。推動集羣創新發展伴隨着較高的風險,政府既要強調集羣內企業的主體地位,又要在資本和研發支持等關鍵領域做好引導工作。

在資本支持方面,以少量政府資本爲引導,鼓勵並聯合銀行及民間合法投資機構,設立面向集羣內新興產業、高科技新創企業的風險投資基金,爲其提供信貸融資和股權融資支持,以此推動集羣內部的創新競爭、活躍創新思路。

在研發支持方面,通過政府引導,在集羣區域引導佈局更多高水平的大學分校或科研機構分中心,爲集羣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同時,還要整合各方產學研資源和力量,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組成創新聯盟,促進優勢互補、風險共擔,進而推動企業探索新組織、新模式,研發新技術、新產品。

三是塑造集羣“有機整體”,是優化集羣效率和協同能力的關鍵。當前,我國大量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但其內部企業缺乏聚合效用,僅表現爲空間上集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政府、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多方參與構成的有效集羣組織、管理機構。

要推動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政府可在現有工業園區管委會、產業協會的基礎上,引導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教育培訓機構加入,聯合成立能夠促進集羣企業間聯結、促進技術創新合作和信息溝通交流,以及增強集體行動效率的集羣組織管理機構。該機構以市場化運作爲目標,建設初期可依靠政府承擔部分運營成本,之後逐步實現獨立自主運營。通過多組織參與建立的集羣組織管理機構,促進集羣成員建立起在技術、產品、業務創新方面的協同網絡,避免企業出現資源配置不當、過度競爭以及決策失誤等問題,將集羣塑造成合作共贏的有機體。

作者張艦、黎文娟、趙芸芸、程楠供職於賽迪智庫規劃研究所

賽迪智庫丨美國產業集羣發展有哪些啓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