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強今年38歲,他的口頭語就是“喫你的咋啦,誰叫你是我媽”。

  如此大逆不道的兒子,讓已經年近7旬的老媽痛不欲生。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這一類吸血鬼似的“啃老族”實在不佔少數。

  他們不但無法獨立面對生活,還將好好的一家拖進了深淵。

  而造就這一類人羣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正是這些孩子的父母雙親甚至是爺爺奶奶、姥爺姥姥。

  按理說他們是最愛孩子的,可正是由於愛而無度,導致了孩子的被慣壞、沒有責任心、沒有同理心、沒有感恩心。

  前不久網絡上一組視頻,讓家長們看着驚心動魄。

  從八歲小男孩痛打自己姥姥的耳光,到十四歲小男孩刺傷自己的母親。

  每一個案例都讓我們心寒的同時,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作家菲茨傑拉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關於孩子的成長,這是一件尤其艱難的大事,讓其成長更加的難上加難,但從一個童年跨越到另一個童年卻簡單而容易。

  看來,讓孩子不斷的長達成人才是我們斷絕與“啃老族”關係的唯一辦法。

  既然是長大成人,我們就應該先來了解什麼是“人”。

  人字中的兩筆,同時代表了自己和別人,也就是說,如果光是自己一個人那就不稱之爲人,當自己身處人羣之中,並可以和他人相互支撐時,方可稱之爲人。

  由此可見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而別人可不單指陌生人,同時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和至親的人們。

  現在,我們明白了,讓孩子學會處理人際關係,能成在其中認識自己並立起自己這纔是爲人的根本。

  那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與人相處呢?

  1.從小讓孩子懂得分享的美好感受。

  2.不要急於得到結果,要善於等待。

  3.學會用語言與人溝通。

  4.懂得恰當的讚美是尊重別人,同時獲得友誼的好辦法。

  5.合理的肢體語言

  6.個人形象對別人是有吸引作用的。

  7.自食其力、勤奮節儉,好的品質是擁有好人緣的基礎。

  當孩子懂得了這些道理,並將其作爲好的習慣貫穿於自己的生命時,他就永遠不可能成爲一個人人切齒、嘲笑的“巨嬰”、“吸血鬼”或者“啃老一族”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