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第二章(20-21)“法印”和“有漏皆苦”怎麼解釋?

|序言|

《節選》:

我曾看到一本毛主席的勤務員李銀橋寫的書。有一天,毛主席對李銀橋說:“我們去看看佛教寺廟,好不好?”李銀橋說:“那有什麼看頭?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說:“片面片面,那是文化。”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周建人先生寫信給我說:“文革”初期范文瀾先生向他說,自己正在補課,讀佛書。範老說,佛教在中國將近兩千年,對中國文化有那麼深厚的關係,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國文化史。

1987年,我到四川一個佛教名勝地方看到被人貼迷信標語的事實,回來寫了一份報告,錢學森博士看見了,寫信給我說:“宗教是文化。”

這三個人,一是偉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一是當代的大科學家,所見相同,都承認佛教是文化。

---趙樸初

第二章:佛法的基本內容和佛教經籍

20.問:“法印”是什麼?

答:印就是印璽。國王的印璽可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藉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義,也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爲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爲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並稱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

21.問:請解釋一下,“有漏皆苦”的意義。

答:“漏”就是煩惱。佛教認爲衆生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在無常的法上貪受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着爲“我”,或爲“我所有”,這叫做惑,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做煩惱。

煩惱種類極多,貪(貪慾)、嗔(嗔恨)、癡(不知無常無我之理等等叫做癡)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猶疑)、惡見(不正確的見解,如常見、斷見等)爲六根本煩惱。

由於煩惱而造種種業(Kamma),業就是行爲(身業)、言語(口業)、思想(意業)的活動。煩惱和業引生未來或爲天人,或爲人,或爲地獄、鬼、畜生的身心;於是又起煩惱,又造業,又生身心,這樣的生死輪迴(Samsara),沒有休歇。而生死輪迴是苦的。

以人生而論,一般地說有八苦:生苦(嬰兒在胎出胎時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與所愛的分離)、怨憎會苦(與所怨憎的聚會)、所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五取蘊即五蘊,取就是煩惱,人的色受想行識以煩惱爲因而生,又能生煩惱,所以叫取蘊。五蘊剎那遷流變壞,爲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總之,佛說世間有無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來的,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緣的。上面所說因惑而造業,因業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對苦的緣起解釋,全面分析起來有“十二緣起”。

來源:《 佛教常識答問 》趙樸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