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遺址地處額濟納河流域,南起甘肅金塔毛目,北至額濟納旗策克,南北長250公里,東西寬60公里。

  居延遺址地處額濟納河流域,南起甘肅金塔毛目,北至額濟納旗策克,南北長250公里,東西寬60公里。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遺址,包括居延都尉轄下的殄北、甲渠和卅井三個侯官所屬的烽燧、城障、塞牆遺址和肩水都尉治所下的廣地塞、囊他塞得部分烽燧、塞牆遺址。1988年,居延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線有著名的居延城、破城子、大方城、小方城、肩水金關、雙城子及烽燧、塞牆遺址200多處。

  居延地區古城“若水流沙”,秦、漢時稱“居延”。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大將軍霍去病率部進入居延。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和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武帝分別派光祿勳徐自爲和強弩都尉路博德在此修築長城。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設置居延縣,不僅築城設防,還移民屯田、興修水利、屯墾戍邊。

  居延地區自古就是內地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魏晉、北周、唐元、西夏都曾在此設置治所。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監察御史、著名詩人王維曾出使居延,寫下名詩《使至塞上》。公元1270前後,馬可·波羅也曾經來到居延。

  1926年,中國和瑞典學者組成西北科學考察團,來到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進行綜合考察,1930年四、五月間,瑞典學者佛克·貝格曼首先在居延長城烽燧遺址發掘出漢代木簡。同年12月至1931年1月,貝格曼一行又在破城子甲渠侯官的城堡遺址發掘出漢簡5200多枚,漢代遺物1230件。此後,在居延地區共陸續發掘漢簡一萬餘枚,稱爲“居延漢簡”。1972年至1976年,中國考察隊又在居延地區全面、深入發掘,出土漢簡近兩萬枚。

  二十世紀這兩次大規模發掘的居延漢簡,其形成年代,上起西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至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簡牘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記錄了秦漢時期的社會歷史。因是日常實用文書,這些簡牘書寫隨意自如,書法呈現出輕鬆直率之意。除“居延漢簡”外,這裏還出土了大量兵器、錢幣、瓷器等文物。

  居延遺址和居延漢簡的發現,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居延漢簡其外形及內容,對研究漢代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與北京故宮內閣大庫檔案、河南安陽甲骨檔案、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檔案一起,被譽爲二十世紀轟動世界的中國檔案界“四大發現”。2001年3月,在由專家和媒體評選的“中國二十世紀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居延漢代遺址和簡牘的發現與發掘位列其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