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長治城區新聞”即可關注我們!

第二十三個故事

永遠的財富

永遠的財富 來自長治城區新聞 00:00 10:11

當年的延安一直沒有擺脫貧困。1973年6月9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越南黨政代表團來延安參觀訪問。時任延安行署專員土金璋回憶說,聽到延安不少人喫不飽肚子,一家五口人合蓋一牀被子時,總理反問:“爲什麼會這麼苦?”面對一桌酒席,周總理只喫了一碗小米飯。“我這個總理沒當好,延安人民生活還很苦······”說這話時,周總理眼中閃着淚花。

延安地區當時轄14個縣,有130萬人,人均糧食不足25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50元。鍋裏沒糧,口袋沒錢,是大多數農民貧苦生活的真實境況。

周總理向延安地委、行署提出“延安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的要求。他說,等延安建設好了再來。

周總理的要求被廣泛傳播,得到了延安人的積極響應,知青們也積極行動起來,一些已經被提拔爲幹部的知青甚至一再寫申請,要求回到農村,搞好糧食生產。

而實際上,這時的習近平已經在謀劃着梁家河的糧食增產計劃了。

他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後,一個讓村裏人喫驚的計劃就出爐了——在梁家河溝口打一座水墜壩。

打水墜壩就是在山谷築起兩道壩梁,然後引水沖刷山體,讓水流挾帶着泥土在山底淤積成壩。這是一項新技術。按照習近平的設想,這個壩打成後,梁家河溝口這一帶將變成一片良田,梁家河人可能就再也不會捱餓了。

這個美好的憧憬激勵着他。他公佈了這一計劃,並挨家挨戶做工作。

村裏人議論紛紛:“近平想給咱們村修個大淤地壩,多種糧食,是好事。可那個地方雨季山洪那麼兇,搞不好就會把壩沖垮,勞民傷財地白忙活一場。肯定不成!”

人們的擔心不無道理。梁家河溝口在雨季就是一個巨大的泄洪口。梁家河山上植被稀少,土壤存不住水,極易形成山洪。山洪暴發時,滾滾泥流從後溝的道道山谷中奔流而出,然後匯聚在一起,衝向溝口。這樣的山洪,一般壩梁根本無法抵擋!

這就是以前大家都在拐溝打壩的原因。

大家反對的不是打壩,而是反對在溝口打壩!老幾輩人,從沒有人想要在那個地方打壩。

習近平也知道,反對者們還有一個不便明說的原因,就是村裏王家的祖墳正處在壩堤的位置上,這涉及王家12戶人的利益。

村裏老幾輩人不敢想的事,習近平想了,而且還要幹成。他找到已調到關莊公社工作的王憲平,說:“黑子,你在咱們村過紅白事一直當‘總管’,村裏人都聽你的,你幫我給大家做做工作。”

王憲平聽了習近平的計劃,一下子全明白了,他知道反對的阻力來自哪裏。但王憲平對這個計劃一開始也沒有信心:“幫你沒問題,但這個壩能打成嗎?夏天發洪水,真能沖垮的。”

習近平說:“這個我早計劃好了。溝口一側給它攔住,淤地壩的另一側給它加固好,把自然河道的一部分加深、清淤,形成一條大的泄洪溝。只要保證夏天水量最大的時候,泄洪溝能承受得住,那淤地壩就不成問題。咱們精心施工,保證質量,只要這個淤地壩搞好了,從這裏一直延伸到咱們村裏的大片良田就出來了。”

梁家河溝口的地形王憲平再熟悉不過了,他按照習近平的思路,仔細考慮後覺得有道理,心裏便有了數。

習近平又說:“黑子,你說咱梁家河爲啥窮,爲啥喫不飽飯?就是因爲好地太少了。這裏打上壩,增加這麼大面積的好地,以後梁家河的子子孫孫都會受益。咱說啥也得幹成這個事!”

“能成,我幫你跟村裏人說去。”王憲平答應了下來。

他向單位請了假,回村逐一拜訪自家的爺爺、叔叔和兄弟們。

爺爺們握着旱菸鍋子說:“黑小子,那可是咱姓王的祖墳,是請陰陽先生看下的,梁家河再找得下這樣的好風水嗎?想都不要想!”

叔叔們盯着黑子說:“不怕,只要你給咱再尋下風水一樣好、路一樣遠近的墳地,能行嘛!”

兄弟們嘻嘻哈哈地說:“你覺悟高,你家的你想咋弄是你的事。我家的,你別管!”

說了一圈沒有一家鬆口的,黑子不死心,再說。一天、兩天、三天······他天天登門,把習近平規劃的怎麼建壩、怎麼引水、如何加固、怎麼防洪等辦法,給大家講了一遍又一遍。“你們說的洪水垮壩的情況當然有,但只要把泄洪溝建好,淤地壩的安全肯定沒有問題。”

終於,有人鬆了口,王憲平趁熱打鐵:“你看,近平做事一向穩妥、可靠,啥時候胡來、蠻幹過?他是外來的,不是咱梁家河人,卻能給咱當這個家。他每天辛辛苦苦地帶領大家勞動,下的力氣最多;回到家裏又要洗衣服,又要做飯,多不容易。現在管大隊裏的大事小情,付出就更多了。他本來可以不主張打這個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要打壩,他還得帶頭勞動,受這份大苦,圖的是啥?還不是爲了咱們村多打糧食,讓大家喫飽肚子嗎?將來咱打的糧食喫不完,還可以存起來,不就過上好日子了嗎?你們當老人的,在村裏有威望,一定要支持他把這個事情弄成。”

終於,老人們被說動了,他們說:“近平這個娃娃確實可靠,他也確實是爲村裏好。你們娃娃有文化,懂得比我們多,咱就不好反對了。”

打壩的事終於定了下來。雖然還有人不同意,但大局已定。

就這樣,梁家河的第一座水墜壩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習近平爲此投入了全部的熱情,他一邊指揮,一邊勞動,不分白天和黑夜。

但問題又來了,大壩壩體到底需要承受多大的衝擊力纔是安全的?習近平跑到縣城,找水利部門的技術人員來現場勘察,並根據當地水文資料,按照百年一遇的泄洪量進行了精確的計算。根據這個計算的數據,習近平他們制定了科學的施工標準,又對排洪溝兩側進行了加固。

淤地的時候,在抽水泵出水口剷土是最苦的差事,石春陽說:“一是速度要快,勞動強度大;二是水會濺溼褲子,很冷。”習近平主動去水溝旁剷土。打夯、搬石頭,這些苦活重活他都搶着幹。在他的帶動下,鄉親們拿出了沖天幹勁,終於把這個壩打成了。

直到現在,這塊壩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習近平當大隊黨支部書記時給梁家河留下的一筆豐厚的財富。

2015年,習近平回梁家河,路過這塊壩地的時候,在壩邊看了很久。壩地裏栽種的一排排楊樹苗像是等待檢閱的士兵,筆直地挺立着······

本期朗讀嘉賓:城區全媒中心   邰常玲

全民朗讀《梁家河》參與熱線:0355-2239798

全媒夜讀

朋友,你好!《全媒夜讀》又如期與你相約在深夜靜謐的時光裏。夜讀《梁家河》刊播之初有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用最真摯的情感,用最美好的文字,帶着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七年知青歲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全媒夜讀》,全民朗讀,讓更多的人聽到我們的聲音,期待你的加入!

城區新聞中心出品

編輯:張婷婷

監製:史豔瓊

總監製:向建偉

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