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1月29日報道,遼寧號在經過長達8個月的改進工作後,經過一週的海試,已於1月27日返回大連母港。此次改進工作的對象主要是發動機、飛行甲板、阻攔索和擋焰板。而改動最明顯的地方恐怕是航空艦橋了,這令遼寧艦與002國產航母又多了幾分相似度。

甲板上停了一架殲15模型

實際上,自2009年遼寧艦(原蘇聯“瓦良格號”載機巡洋艦)改裝工作全面開展以來的十年裏,中國海軍和大連造船廠根據實際需要,已經對這艘昔日紅色帝國的載機巡洋艦進行了脫胎換骨式的改裝。

2012年服役時的遼寧艦與俄軍現役“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相比,除了船型類似之外,已經可以看出大量外觀細節上的差異。通過央視報道,也不難看出其內部設備的巨大差別。

首先,“瓦良格”號在蘇聯建造末期就與“庫茲涅佐夫”號有明顯不同。蘇聯在“庫茲涅佐夫”號上試裝了“哨兵”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類似“宙斯盾”、“中華神盾”的四塊“板磚”)。但是在瓦良格下水後不久,蘇聯方面突然改變了主意,放棄了在“瓦良格”號上安裝“哨兵”雷達的計劃(很可能是因爲技術不成熟),把安裝基座封了起來,相應的內部空間挪作他用,直到其1992年停工,都沒有再恢復使用的跡象。

如果蘇聯能撐到“瓦良格”號完工後再解體,那麼在紅海軍中,將出現兩艘使用不同艦橋的航母(載機巡洋艦)。因此,中國對“瓦良格”號艦橋的改裝絕不是“照着庫艦或者圖紙修復”就行了的。

雖然蘇聯放棄了安裝大型相控陣雷達的計劃,但是中國2009年開始改裝時,已經有了較爲成熟的346“海之星”雷達(即中華神盾系統的雷達)。而此時的艦橋顯然已經不堪用。同時,經過考察也發現,蘇式艦橋舷窗偏小,視野狹窄的毛病非常嚴重。爲此,中國給艦島做了“大手術”——將其上部的一大塊整個切割出來,換上了新建造的“純國產”艦島分段。

這一堪稱“器官移植”式的改造爲“中華神盾”上艦創造了條件,也極大改善了“瓦良格”舷窗狹小、視野不佳的問題。如果用前後效果圖疊加對比看,現在的遼寧艦艦島上部其實比瓦良格原設計版本還小一圈,表明中國在改造期間進一步提高了航母空間利用效率。由此不難推測,這肯定爲002國產航母的艦島“瘦身”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汲取了遼寧艦改裝經驗

根據在遼寧艦服役後的央視公開報道,其內部艦員生活環境、部件保養狀態、自動化水平顯然也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而在最近完成的一輪改裝中,遼寧艦又重新佈置了其航空指揮艦橋,改成了接近於002國產航母航空艦橋的樣式。雖然目前航空艦橋佈置的最佳方式是美軍“福特”級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的“置頂落地窗”設計,兼顧對空視野和甲板視角。但在有着巨大煙囪的遼寧艦上改裝成那樣顯然不現實,目前的改進方法已經恐怕已是最實惠而實用的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且艦橋的舷窗更大視野更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除了艦橋部分,遼寧艦在來中國之初的“大手術”還包括拆除原“瓦良格”的“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的垂直髮射系統(VLS)與四角的SA-N-9防空導彈發射系統(即艦載版“道爾”防空系統),擴展了內部空間。但與傳言的“藉此擴大機庫容量”相反,幾處垂直髮射系統並不能直接增加機庫空間(高度或寬度不夠),但很可能改善了艦員的住宿空間。

值得玩味的是,俄羅斯曾同時向中國推銷陸地版“道爾”和艦用的SA-N-9導彈。中國對前者相當器重,並推出了國產改進版本(紅旗17),如今已經成了中國野戰軍的野戰防空主力。但中國海軍對艦載版本似乎毫無興趣,放棄並拆除遼寧艦上的相關殘留設備就是證明。

這其實也並非不能理解,隨着反艦導彈威脅日益增大,無線電指令配合主動/半自動雷達制導的“道爾”已經在艦隊防空中越來越雞肋,反倒是與“海拉姆”類似的紅旗10導彈在末端抗飽和攻擊時更有用武之地。

有趣的是,此次返航的遼寧殲艦橋上塗上了舷號16,這與美軍航母的風格相同。中國即將擁有兩艘外形幾近相似的航母,塗上舷號確實有利於兩者的區分。

目前,殲15模型已經登上國產航母的甲板,而根據遼寧號的服役歷程來看,國產航母下一步將進行艦載機測試,有可能於2019年年底服役。當然,也有可能提前入役。屆時,中國雙航母編隊算是真正形成了。

昔日飽受海上侵略的東方古國,如今已經跨過黃水衝過綠水,終於踏入藍水海軍門檻漸漸有了向全球最強海軍靠攏的底氣。遼寧艦這10年的改進歷程,正是中國海軍快馬奮蹄、志在千里的真實寫照。(作者署名:軍武次位面  端平入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