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就是通过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来使人发笑的艺术,这里所指的包袱是语言艺术的包袱,这里所指的语言是包袱艺术的语言……、包袱儿、笑声,可说是相声艺术的三大要素,并且缺一不可

——马季《卅年回首一吐为快》

虚假的繁荣,无望的梦想

《相声有新人》并没有像名字那样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相反,它反而是一个没有什么胆量,打着相声旗号不停创造流量话题的“欢乐喜剧人”罢了。

从其浩浩荡荡的参赛大军,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相声界的一丝希望,可是,细细观察,近一半的表演者只是过来凑热闹的“吃瓜非专业相声演员”。我们可以说这是开拓相声表演形式的一种胆量,然而,最后呈现出来的晋级形势,可以看出现实是多么残酷,节目又回到了《笑傲江湖》之流,只是这一次只剩下知名相声演员罢了。

表面热闹,实则空洞。这就是如今留给真正相声新人的生存环境,他们只会得到短暂的关怀和郭德纲一脸无奈的悲恸,却在热度下降过后,恢复清苦的梦想之旅。这个节目最大的贡献似乎就是告诉那些迟迟不出头的相声演员,你们的梦想都只是梦想罢了!

相声并非简单的“无破不立”

或许这个节目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对博士夫妇的公式相声,不是说他们的表演多新颖,多精彩,而是他们不屑于传统相声的情绪和无解的孤芳自赏。

我其实很佩服二人顶住全场主流思想压力的孤傲和不甘,他们敢于质疑如今大红大紫的郭德纲,甚至在镜头前表现出对于德云社弟子的蔑视(似不似为了节目效果呢?),这都是高等知识分子应该有的自信。正是有了这种对于所谓经典的质疑,才会催生出下一个经典。然而,对于相声这门民间艺术来讲,它始终处于一个极度尴尬的位置,它并没有被主流文化抬到京剧的地位,也不甘心成为二人转的同僚。夹在高雅和庸俗之间,再加上越来越少的人缺乏对于文化创新的理解,才导致我们误以为这对夫妇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

很多人忽视了基本功,而郭德纲恰恰极为重视基本功,从节目来看,郭德纲和张国立似乎站在了两个对立面,却最后殊途同归,传统模式依然得宠。这是不是阻碍了相声的发展道路,我不敢妄加评论。可是,可以见得,当相声突破约束肆意妄为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它独有的魅力,成为了脱口秀,成为了模仿秀,甚至成为了抖音小视频。这难道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现象吗?显然不是!

我们期盼相声出现更多的表演形式,再次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但是,不得不悲哀地说:“这种想法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不会有一种东西亘古不变的流行下去,也不是所有传统经典都必须“破而立新”。郭德纲坚持他想要的东西,你可以说他老朽不可雕,也可以说他珍爱传统。德云社的成功凸显了这个时代对于相声还有需求,可是,德云社的一家独大也凸显了这个时代对于相声的需求没有那么大。

总结

我只能有点赌气的说:“《相声有新人》没有给更多相声新人机会,也没有得到想要的宣传效果,它只是一个浮躁自媒体时代下的产物,或者大胆的说,这是郭先生想要告诉世人:相声只有我做的成,你们,呵呵,都一边儿去!

相声会继续成为年轻人的梦?还是成为商业行为上的附属品,我们只能用时间来证明,从目前来看,德云社的成功让很多人看到了相声艺术的商业可行性,却也让更多人迷茫:相声到底应该怎么来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