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就是通過組織一系列特有的‘包袱’來使人發笑的藝術,這裏所指的包袱是語言藝術的包袱,這裏所指的語言是包袱藝術的語言……、包袱兒、笑聲,可說是相聲藝術的三大要素,並且缺一不可

——馬季《卅年回首一吐爲快》

虛假的繁榮,無望的夢想

《相聲有新人》並沒有像名字那樣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相反,它反而是一個沒有什麼膽量,打着相聲旗號不停創造流量話題的“歡樂喜劇人”罷了。

從其浩浩蕩蕩的參賽大軍,我們似乎看到了中國相聲界的一絲希望,可是,細細觀察,近一半的表演者只是過來湊熱鬧的“喫瓜非專業相聲演員”。我們可以說這是開拓相聲表演形式的一種膽量,然而,最後呈現出來的晉級形勢,可以看出現實是多麼殘酷,節目又回到了《笑傲江湖》之流,只是這一次只剩下知名相聲演員罷了。

表面熱鬧,實則空洞。這就是如今留給真正相聲新人的生存環境,他們只會得到短暫的關懷和郭德綱一臉無奈的悲慟,卻在熱度下降過後,恢復清苦的夢想之旅。這個節目最大的貢獻似乎就是告訴那些遲遲不出頭的相聲演員,你們的夢想都只是夢想罷了!

相聲並非簡單的“無破不立”

或許這個節目留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對博士夫婦的公式相聲,不是說他們的表演多新穎,多精彩,而是他們不屑於傳統相聲的情緒和無解的孤芳自賞。

我其實很佩服二人頂住全場主流思想壓力的孤傲和不甘,他們敢於質疑如今大紅大紫的郭德綱,甚至在鏡頭前表現出對於德雲社弟子的蔑視(似不似爲了節目效果呢?),這都是高等知識分子應該有的自信。正是有了這種對於所謂經典的質疑,纔會催生出下一個經典。然而,對於相聲這門民間藝術來講,它始終處於一個極度尷尬的位置,它並沒有被主流文化抬到京劇的地位,也不甘心成爲二人轉的同僚。夾在高雅和庸俗之間,再加上越來越少的人缺乏對於文化創新的理解,才導致我們誤以爲這對夫婦受到了不公正的評價。

很多人忽視了基本功,而郭德綱恰恰極爲重視基本功,從節目來看,郭德綱和張國立似乎站在了兩個對立面,卻最後殊途同歸,傳統模式依然得寵。這是不是阻礙了相聲的發展道路,我不敢妄加評論。可是,可以見得,當相聲突破約束肆意妄爲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它獨有的魅力,成爲了脫口秀,成爲了模仿秀,甚至成爲了抖音小視頻。這難道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現象嗎?顯然不是!

我們期盼相聲出現更多的表演形式,再次成爲這個時代的流行文化,但是,不得不悲哀地說:“這種想法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爲不會有一種東西亙古不變的流行下去,也不是所有傳統經典都必須“破而立新”。郭德綱堅持他想要的東西,你可以說他老朽不可雕,也可以說他珍愛傳統。德雲社的成功凸顯了這個時代對於相聲還有需求,可是,德雲社的一家獨大也凸顯了這個時代對於相聲的需求沒有那麼大。

總結

我只能有點賭氣的說:“《相聲有新人》沒有給更多相聲新人機會,也沒有得到想要的宣傳效果,它只是一個浮躁自媒體時代下的產物,或者大膽的說,這是郭先生想要告訴世人:相聲只有我做的成,你們,呵呵,都一邊兒去!

相聲會繼續成爲年輕人的夢?還是成爲商業行爲上的附屬品,我們只能用時間來證明,從目前來看,德雲社的成功讓很多人看到了相聲藝術的商業可行性,卻也讓更多人迷茫:相聲到底應該怎麼來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