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軍用了兩年的時間完了了25000里長徵,一路從江西井岡山到陝北延安,行經各省,小編記得其中最慘烈的莫過於湘江戰役!此戰役後紅軍從8.6萬人銳減到3萬人,師長陳樹湘就犧牲在這裏;而最具有轉折性的戰役莫過於紅軍四流渡赤水,從此擺脫敵人的前堵後追,讓敵人疲於奔命,這也是毛澤東同志後來津津樂道的神奇指揮;而最具有神奇色彩的一戰莫過於“飛奪滬定橋”,讓紅軍避免了石達開的命運,爲到達陝北勝利會師鋪平了最後的道路。

  在讀小學的時候,就讀過“飛奪滬定橋”這篇課文,當時的我們被紅軍的神勇所深深折服,嘆紅軍真乃神兵,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對紅軍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更隨着知識的增長,對於紅軍當年飛奪滬定橋的真實性越來越感到質疑,而且越來越強烈。

  飛奪瀘定橋純屬虛構

      疑點一爲何要留13根鐵索

      首先,駐守滬定橋的川軍如果真要置紅軍於死地,爲什麼還要留13根鐵索?如果滬定橋真成紅軍唯一出路,那駐守滬定橋的國民黨川軍爲什麼要留着13根鐵索?砍斷這13根鐵索不就一了百了嗎?爲什麼要留着這13根鐵索?根據我們現在對川軍的瞭解,唯一的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川軍根本不願意讓紅軍全部犧牲在這裏。

  根據當年的實際情況,蔣介石剛剛統一全國,而且也只是形式上的統一,各地還有不少地方軍隊,川軍就是著名的一支地方部隊,而蔣介石之所以還保留川軍,根本原因就是指望川軍能消滅紅軍,同時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也讓川軍元氣大傷,最後達到剿滅川軍的目的。而川軍將領也知道他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爲有紅軍在,紅軍是川軍存在的最大原因。

  所以,在剿滅紅軍方面,川軍深知他們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紅軍的存在。所以,紅軍之所以在雲貴川等地之所以遊刃有餘,不是紅軍有多英勇,也不是紅軍指揮戰術有多神奇,而是川軍要保住紅軍這支隊伍,同時達到保住川軍這支隊伍,如果真消滅了紅軍,川軍也就沒有存在的理由,如果川軍真要消滅紅軍,其實是很容易的事情,從湘江一役就可以看出,如果真再來次湘江之戰,紅軍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性了。

  所以,從川軍在滬定橋上留下十三要鐵索,實際上就是給紅軍留下一條生路。

  二是紅軍真能渡過十三根鐵索嗎?

      即使川軍留下這十根鐵索,紅軍就真能渡過這十三根鐵索嗎?當年石達開要渡過滬定橋,在只有冷兵器的時代,石達開尚且全軍覆沒,在有槍炮的時代,紅軍能夠渡過十根鐵索?這種神奇恐怕只有神仙才能做到,但紅軍卻做到了?那對面的川軍真是熊包蛋?從後來川軍英勇抗日來看,川軍並非真正的熊包蛋,而是中國抗日的一支鐵軍。

  但爲什麼卻守不住十三根鐵索呢?而且紅軍的武器裝備不可能超過當時的川軍。事實的解釋也許只有這麼幾個,要麼無軍駐守,要麼只是象徵性的開了幾槍,要麼橋上的板並未拆除或未全部拆除。從現在解密的情況來看,似乎證實了丁丁的想法。其實,當年駐守滬定橋的只是地方保安部隊,既沒有生武器,也沒有多少人,更沒有作戰經驗,更沒有真正全部抽掉橋上的木板,據說只抽掉了百米長的距離,在武器完全不對等的時機,紅軍要想過滬定橋也就很輕鬆了。

  三是飛奪滬定橋其實有幾個流傳版本。

      也許我們許多人還不知道,我們所熟知的飛奪滬定橋其實只是其中一種最具傳奇色彩的版本。其實,根據現在的資料,卻有兩種版本在流傳,一種版本是瀘定橋是紅一軍團的紅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下的二連連長廖大珠率領22名突擊隊奪取的; 另一種版本是瀘定橋是紅三軍團的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李幹輝)下的偵察連指導員覃應機帶領12名勇士奪取的。

  第一個版本是我們語言課本所寫的,具有很大的傳奇色彩,是根據楊成武的回憶錄寫的,據他的回憶當時對面有兩個團的駐軍,而且修築了嚴密的工事,如果按照這個版本,那紅軍真是神仙了。第二個版本在丁丁看來真實性卻比較大,一是這個版本就是覃應機本人寫的,而且駐守的敵軍只是地方雜牌部隊,根本沒有戰鬥力,奪橋行動從頭到尾就只有12個人,扔了幾顆手榴彈敵人就跑了,紅軍沒有傷亡。而且從覃應機描敘的情況來看,有天主教堂、鐵索橋、城在對岸來看,這種描敘更符合當時的環境。而且覃應機的回憶更符合當年陳雲於1935年向共產國際的彙報(見《黨的文獻》2001年第四期第20頁)。

  四是22位勇士竟然沒有一位活下來而且沒有流下名字?

      在最流行的版本中,飛奪滬定橋有22位勇士(一說21位),據楊成武的回憶開始沒有一名勇士犧牲,後來的回憶中有3位勇士犧牲,但無論如何,至少有18位勇士活了下來,但絕的是,這18-19位勇士竟然沒有一位活到解放後,而且也沒有留下名字,這符合歷史事實嗎?

  五是“飛奪滬定橋”的故事竟然來自徵文,是出於宣傳的需要?

      其實,飛奪滬定橋成文於1936年,最初是彭加倫寫的,而彭加倫在紅軍長征時是紅一軍團的政治宣傳科長。當時成文的背景是1936年7月,燕京大學美國講師、記者斯諾來到陝北採訪,這被看作是一個向外宣傳,特別是向外國人募捐籌款的好機會。

  8月5日,毛澤東和軍委總政治部主任楊尚昆聯署,發起徵稿,要求各人在長征經歷中,“擇其精采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現因進行國際宣傳,及在國內和國外進行大規模的募捐運動,需要出版《長征記》,所以特發起集體創作。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采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 “文字只求情通達意,不求鑽研深奧。寫上一段即是爲紅軍作了募捐宣傳,爲紅軍擴大了國際影響。”

  所以,在以後的採訪過程中,紅一軍團將士描敘的飛奪滬定橋都不一樣,而且前後矛盾,就連敵人到底是兩個團還是兩個旅或是根本沒有正規敵人都極其矛盾,甚至邊犧牲人沒有也沒有定論,就連楊成武的回憶也是前後矛盾,除了所謂的精彩和表現紅軍的英勇,根本不值得推敲。所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飛奪滬定橋這樣的故事只不過是徵文的需要,是當時宣傳的需要,至於真實性或真實程度到底有多大,也許永遠是個謎。

  所以,在未解之謎網看來,紅軍長征中飛奪滬定橋這個故事或許是真實的,但只不過是很小的一個插曲,並不關係到紅軍所謂的生死存亡,只不過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個戰例,也就是紅軍與地方武裝(民團)相遇的一個很小的阻擊戰而已,只不過在後來由於宣傳的需要將其無限擴大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