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濟 橋

平遙縣博物館 左玉冰

平遙惠濟橋,位於縣城下東門外東北300米處,橫跨惠濟河下游的南北兩岸。惠濟河,古名中都河, 清光緒八年(1882)《平遙縣誌》載:“中都河建木橋處屬京師孔道,往來雲集,向因無橋,利涉艱鄧難,邑善信劉澤民等慨然倡首…肇建石橋於康熙十年(1671)三月”。可見,都河橋原爲木板橋,清康熙十年(1671)始築石橋。康熙三十六年(1697),歷經經兩任知縣主持,將石橋補築修葺,由原來的五孔接爲九孔,始得“九眼橋”之俗稱。這座聯拱石橋在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幾經補廢起衰,遂成康莊夷路,一向貫通南北。

平遙惠濟橋長80米,寬7.4米,各拱券淨跨4.2-4.9米不等,石墩高5米,中高7米餘。橋面略呈弧形,以條石鋪墁。中間五孔橋洞的拱券兩旁分別雕龍頭、龍尾,各伸出橋壁1米餘。橋身兩側設石雕欄板、望柱,兩側欄板各50塊,浮雕珍禽異獸、吉祥花卉以及福、祿、壽字紋樣,望柱頭雕獅子、花蕾、“八寶”形象。橋基上、下游方向,皆築有緩衝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基的條石間以銀錠形鑄鐵鉚連接。券石用鐵製扒釘穩合,橋壁砌工精細,石縫灌漿滿實,接口處刻有“上”、“下”字樣。券口石大於條石,分寬窄兩層券築,券口立面之上下,浮雕帶狀紋飾。橋橋身如弓如虹,飛架大河兩岸,水樹蒼茫,風揚壯觀,到清代後期,以“河橋野望”名,列爲平遙“十二景”之一。

平遙惠濟橋是平遙乃至晉中地區爲數不多的多孔石拱古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清代平遙傳統石拱橋優秀代表之一。它經過多次修葺、完善,歷經三百餘年,結構穩定,其合理的結構設計,對現代橋樑設計建造仍有一定的供鑑作用,具有較高的科學技術價值。

作者:左玉冰

平遙縣博物館副館長,中共黨員,文博館員,晉中市優秀講解員。

編輯:心在流浪 審覈:清揚婉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