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智能

音乐能力和语言能力密切相关,尽管它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并且不是所有的音乐家都擅长说话或文字表达。我们使用的不同听觉部分聆听音乐和说话,从事音乐活动时使用大脑的不同部位。某种程度上,音乐能力比语言能力更加内在化、更难以理解。

音乐好像是一种灵感,这是区别于其它智能的重要方面。每一种智能要求特定的技巧,这些技巧建立在把感觉和心理能力组合在一起的基础上。但要成为一种真正的才华,还需要得到训练、改进能力本身及与其它能力的配合。最重要的是个人必须有某种原创性的东西要表达。许多人拥有高超的技巧和心理能力,能够控制和协调他们的手指或呼吸,但他们不会都成为巴赫。天分,甚至才华,不是智能的一个因素,而是个性化的一个因素。智能为才华服务,但潜在的智能是相当重要的。

识别音乐智能

音乐才华以我们熟悉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早期孩子对唱歌、乐器、听音乐感兴趣。后来他表现出对音乐的欣赏力和表演乐器的能力。孩子能听出别人唱歌跑调了。在唱歌和演奏乐器时,他们能合上拍子,有良好的节奏感,他们对旋律记忆非凡。

音乐家能从孩子的打击乐、钢琴、弦乐(大提琴、小提琴等)演奏中识别出孩子的音乐天赋,八九岁的孩子最容易表现出音乐智能。有些人声称若想达到小提琴演奏的最高水准,孩子应该从四五岁开始接受训练,从纯技巧的角度看,可能是对的。然而演奏乐器远不止是纯技巧。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首先必须是位伟大的音乐家。即他要有良好的多种音乐才能,以及表达的敏锐性。音乐领悟力的表达不仅来自音乐能力,还来自生活经验和个性。许多音乐老师相信在专业化训练之前,孩子应该有广泛的音乐体验,专业化的学习应该按部就班地适时进行。先给孩子弦乐器的入门介绍,大约一年后再学大提琴或小提琴。有些乐器的学习要求会控制呼吸,大约10岁以后,孩子才可能做到。

音乐才能的基础较难表述。首先音乐世界的知觉与音调时值(指音符或休止符的长度)的体验有关。空间有自身的特点,如黑暗与郁闷,高耸与振奋。来自笛子的音调或声音在空间回荡时,这种特点呈现得最清楚,我们称为空间谐振。同样当我们敲东西时也是如此,如用锤子敲一个金属盘。不同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谐振,音乐才能包括对音质的感知能力。另一个相关方面是对一段音乐的领会,我们需要以整体的方式领会它,或者在整体中领会一个片段,在一段旋律中,一个接一个地听音符毫无意义。我们要把听到的音乐联成有意义的顺序,期待下一段。

我们还必须拥有鉴别音乐意境的能力。作曲家恰好相反,先有某个情景的意境、思想或感情,再把它们用音乐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是某种更高属性的表达,常常超越了语言和时代,意识到这点是音乐能力的另一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