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賈文佳 實習生 方中浩/文 來明/圖

▲呂丙霄的章草師古而不泥古,不逾法度而又有所創新。

作爲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三十多年來呂丙霄在書法繪畫、詩詞創作等多個領域皆有所成。他的人生歷程,恰是傳統通才式文人的現代版。他心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仰,筆墨盡顯當代文人的精神氣質。

▲呂丙霄繪畫作品。

走進呂丙霄家中,馬上感受到一股濃厚的文人氣質。

一幅中國風紅色布簾將房間一分爲二,裏面是工作間,外面是會客廳。布簾上方的牌匾上書“三泰祥”幾個大字,取“三陽開泰”之意。在他的工作間,擺放最多的是書、紙和筆。三個大書架佔據了整整一面牆的位置,一張大書桌上鋪着宣紙,似乎隨時恭候主人揮毫潑墨。

呂丙霄的藝術之路發軔於熱愛,成就於堅持。

呂丙霄自幼在商河農村長大。“那時候,最感興趣的是農村大集說書唱戲的民間藝人,我雖然聽不懂,但是很愛看,愛聽下面的叫好聲。”

10歲左右的時候,他就喜歡上了母親和姐姐繡花的花樣,花樣上的人物、花草、動物都讓他着迷。放了學,拔完草喂完豬,晚上在煤油燈下,母親和姐姐忙碌着,他就在一旁照着花樣模仿,久而久之,他畫完了母親所有的花樣。“母親留下的唯一一件繡品,上半部分繡的是鳳凰與牡丹,下半部分繡的是狀元祭塔,這就是我的啓蒙老師。”呂丙霄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學習資料十分有限。一次偶然的機會從朋友之處借到一套關於工筆花鳥的書,呂丙霄如飢似渴地研讀。1985年,作爲商河的“獨苗”,呂丙霄考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選修繪畫。“上午是繪畫課,下午我就去旁聽書法。後來,逐漸練上了‘章草’。”作爲草書的一種,章草是他那個歲數很少涉獵的,爲了練好字,只能騎自行車往濟南等地奔波取經。

藝術是一個積澱的過程。“一幅工筆牡丹一週也畫不完,臨摹歷代書法家的章草名帖更是歷時5年。”不過,於呂丙霄而言,“寫字畫畫已經成爲一個充滿快感的習慣。”他先後研習史游《急就章》、史孝山《出師頌》,以及趙孟頫、宋克等人的法帖,加以自己領會貫通。他的章草師古而不泥古,不逾法度而又有所創新,融漢魏隸草於一體,大氣磅礴,獨成一家。他的作品也日漸獲得業界的肯定,先後獲得中國美術家協會大展一等獎,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作品二等獎,山東省文化廳、山東文聯書畫展國畫、書法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近年來,呂丙霄的代表作是一幅長15米、寬1.38米的工筆畫。創作的靈感來源於20多年前的一場鼓子秧歌研討會,從那時起,呂丙霄萌生了描繪一段鼓子秧歌跑行程的想法。2015年,這幅歷經10年精心創作、4次改稿修正的《上元行程》終於完成。畫中52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體現了鼓子秧歌傘、鼓、棒、花的獨特風韻,也描述了“扮玩意鬧上元”的一段商河記憶。

懂行的人看後,覺得他畫的這段行程(鼓子秧歌的專有術語,鼓子秧歌進村表演的一種方式)跑得熱鬧。不懂鼓子秧歌的人評價他的畫是“帶有敦煌風姿的人物圖,風格秀勁流暢,人物瀟灑清秀,是一幅好畫”。在他自己眼中,他的《上元行程》“戲、藝、美、飄、雅”,52個人物舞動着,飄逸、瀟灑、超然,戲味悠長。

▲呂丙霄書法作品。

一直以來,呂丙霄提倡文人精神的復甦,強調恢復繪畫的文化審美。他呼喚藝術的個性,提倡畫家以悟性、才華和文化修養作爲繪畫的憑仗。“在當今這個時代,識字的人很多,讀書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去鑽研的人卻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走馬觀花。傳統文化的研習之路需要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功到自然成。”

在呂丙霄的藝術之路上,“20歲到30歲習繪畫,30歲到40歲習書法,40歲到50歲作詩詞。”於他而言,詩文書畫不是職業,而是一個文人立言、立德、立功的方式。他以天賦的才華、勤勉的鑽研、通達的人生態度,成就了一個文人的豐碩人生。

如今,年過六十的呂丙霄開始“做減法”。每天早上四點多起牀,打坐一個半小時,簡單的早飯後便開始研習筆墨。“寫字畫畫讀書都成爲一個充滿快感的習慣,其他的技藝就不再學了,希望將來能出一本詩書畫合一的作品集。”呂丙霄笑言:“對藝術持有平常心就不會被功利束縛住。”

書爲心畫、畫如其人,呂丙霄追求的是一種充滿真情、自然生長、自由純淨的境界,這也正是這位農民藝術家帶給我們的樸素信念——世界是自由的,人是要有信仰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