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工龄晋升职称,相当于吃大锅饭,论资排辈就失去了职称的竞争意义,与其这样,不如不要职称,直接按工龄晋升工资,还省去了之间环节,简单又方便,问题是,这样做有意义吗?无论体制内外,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机会才会有价值。简单的平均主义,或者没有门槛的进步,人人都能随时间的推移渔翁得利,坐享其成,人就会褪去激情,失去创新,没有目标和欲望,长此以往处于一种没有竞争的环境,无论对个人、对单位还是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没有好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设立双轨制,不是怎么破格或者按工龄晋升,而且怎么保障晋升的环境,确保竞争的公平、公正、公开。

假设一个单位只有10个中级职称名额,最后通过程序筛选出来,10个人都是众望所归,我想没有人会有异议。名额只有那么多,争不到是自己本事不够。而如果其中有一半都是通过加塞、打招呼、找关系获得的,那么可以想见众人的态度。只要涉及切身利益,关注度肯定高。然而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机会少名额少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能有太多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如果大家都有同等的机会,都能按规则参与进来竞争,优胜劣汰,无论什么结果都会平心接受。

对于职称制度,有亮点是要改善的:

第一,适当增加职数,提高惠及面是必须的。特别是对基层一线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倾斜,一定要加大力度,可以考虑像有些省份对教师那样,对于教龄满20年或30年以上的不限职数,允许自然晋升副高以上职称。现在的职称职数限制太死,没有弹性,不利于激活内部竞争机制。

第二,必须改善职称晋升评价机制,尽最大可能杜绝人为因素的干扰。比如引进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职称的评判条件进行综合管理,符合条件的录入,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判定晋升资格,确保相对的公正公平。

总的来说,职称改革势在必行,否则以现在的体制机制,很难保证不让实干者吃亏。

目前,有两种情况下,能深切地感觉到老龄化严重的程度。一种是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的时候,年轻人发现,前面排了一大堆人,要么是职务在身的各级领导,局长、副局长、科长、副科长,以及调研员、主任科员等非领导职务;要么是比自己资格老、年龄大的老科员,算来算去,十分悲哀地发现,要等这些人自然减员,把名额让出来,自己也和这些人一样,老了。

另一种情况,就是职称评定,尤其是各地教育、医疗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集中,想评个职称,由于评聘分开,什么条件都符合,也评上了,却没有名额聘任,享受不了相应职称级别的待遇。管理人员要评,管理人员排完了,老职工要评,一个个资格比自己老,年龄比自己大,到什么时候才能轮到!

国人苦职称久矣。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想法,包括废除职称评审制,按工龄自然晋升。《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按劳分配,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专业技术行业也设有绩效工资,有各种各样的考核评比,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合理而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市场经济发展,就是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分配机制,打破“大锅饭”,如果按职称工龄自然晋升,势必是开历史的倒车,回到了当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境况,工作全靠自觉,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取消编制,就是为了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公平竞争,增强主观能动性,打破编制桎梏,实现良性竞争,让有能力的人,获得与自己专业技能相匹配的工作环境、工资薪酬和社会地位。之所以保留了乡镇卫生院和中小学校教师的编制,是为了保证卫生院的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和基础教育的普及任务。相信随着时机的成熟,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都将逐渐取消编制,加大竞争,提升专业水平,这也完全符合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发展的大趋势,两者是相呼应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