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这首名为《六尺巷》的歌曲,展现了清朝安徽桐城一段邻里之间包容礼让的历史佳话。而今,昝岗镇关李马浒村房前屋后的两家邻居,则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关李马浒村“六尺巷”的故事……

照片中并肩而立、慈祥和蔼的两位老人,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关李马浒村民张会来和张国英。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前后临院的老邻居、祖辈四代的两家人,已经相互扶持着走过了50多年的岁月。

关李马浒村的“六尺巷”

作为未来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所在地,关李马浒村即将进行整村征迁。在测量评估一处砖地时,这两家人却起了“小争执”——不是为争抢主张所有权,而是都争着要把这处附着物让给对方!

关李马浒村的“六尺巷”

原来,两家门前的过道原是一条土路,为方便出行,两家人分别在自家院墙对应的路上铺了红砖。在交界的地方,有一段约十平方米的砖路,明显可以看出是两家共同铺设的。评估时,前院让把这块砖地归到后院,后院说还是把它算给前院吧。虽然这块砖地面积并不大,两家人的举动和胸襟,却深深感染了在场人员。

关李马浒村的“六尺巷”

张国英的儿子张秋明说,我们街坊四邻相处的都非常好,互相照应,从来不闹矛盾。原先我们农活忙,两个孩子都上前院儿吃饭去,可以说我们的孩子都是他们给带大的。现在赶上了新区建设,国家政策又这么好,两家人要是为了这么点小事还着急红脸,多不值当!在合影留念时,张会来和张秋明紧紧相握的手始终没有分开。

关李马浒村的“六尺巷”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立,国家无礼则不宁。”选择谦和礼让,不等于软弱无能,而是意味着一份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正如关李马浒村“六尺巷”故事中,这个小小的礼让,不仅让出了社会和谐,让出了淳朴民风,更让出了关李温度。就让我们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用礼让滋养和谐之花,在雄安大地遍植与人为善的谦和大美!

关李马浒村的“六尺巷”

《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收到一封家书,说因为盖房子与邻里为了三尺宽的宅基地发生纠纷,想让张英出面。而张英读完家书后回信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深觉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随后两家院墙之间空出六尺宽的空道,故称“六尺巷”并千古流芳。

关李马浒村的“六尺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