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國棟

  他原本是一名囚犯,被紋面刺字後發配充軍。在與邊境契丹、西夏等遊牧民族的戰爭中,他由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晉升爲樞密使(即現在的國防部長),成爲宰輔之臣。這種類似於天方夜譚的勵志故事,就發生在北宋,而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北宋名將狄青。

  狄青,1008年出生,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狄青的父親是一名退伍老兵,從小就教他的幾個兒子弓馬武藝,算得上是軍人世家。

  (圖片來源於網絡)

  狄青16歲時,因爲兄長與鄉人鬥毆,致人重傷。狄青代兄頂罪,被逮捕入獄,紋面刺字後發配充軍。當時北宋邊境西夏李元昊造反,屢次侵犯宋朝領地。由於邊境將領無能,屢戰屢敗,以至於沒有將領肯擔任先鋒之職。狄青初生牛犢不怕虎,自薦先鋒,帶隊衝突西夏軍陣,斬殺敵將,被提撥爲低級軍官。狄青每次上戰場時,都披頭散髮、帶銅面具,不得勝決不退縮,西夏人見識了狄青的勇猛,皆不敢對敵,於是狄青威名漸漸傳揚開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尹洙任經略判官時,狄青以指揮使身份求見。尹洙與他談論軍事,很欣賞他,便推薦他給經略使韓琦、范仲淹,並說:“這是良將之材。”二人一見狄青,便認爲是個奇才,對他厚禮相待。范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從此改變志趣,讀起書來,終於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

  後因軍功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後又晉升爲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升爲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爲好奇狄青的生平事蹟,宋仁宗親自召見狄青,詢問邊境的戰事。狄青雖然沒有讀過書,卻能以簡單的白話答覆宋仁宗的提問,得到宋仁宗的親睞。升其爲步軍副都指揮使、保大安遠二軍節度觀察留後,又升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步入高級將領的行列。據說宋仁宗對狄青的紋面刺字非常的心痛,欲讓太醫幫其除之。狄青回答說:“正是因爲這些恥辱的紋面刺字,才讓我牢牢記得自己卑微的出身,因此臣每戰必身先士卒,爲國立功,才能洗脫恥辱。請皇上允許我保留這些紋面刺字。”故終其一生,狄青都沒有清除臉上象徵囚犯的刺字。

  (影視劇中的狄青:圖片來源於網絡)

  1052年,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舉兵反宋。五月,攻破邕州及沿江的九個州府,改國號爲大南國,年號啓歷。宋朝地方官府派兵圍剿,竟然數敗於儂智高之手。宋仁宗派孫沔、餘靖爲安撫使,率禁軍討伐,曠日持久依然沒有平叛。於是狄青向朝廷毛遂自薦,欲帶兵討伐儂智高。宋仁宗壯其志,任命他爲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之事,並在垂拱殿設酒爲他送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狄青到了前線後,首先斬了13名不聽號令的高級軍官,使軍心爲之一震。接着,以休整爲名迷惑叛軍。當叛軍以爲宋軍不敢交戰,放鬆守備後,狄青出其不意,親自帶兵偷襲崑崙關,僅僅一晝夜就拿下了先前宋軍數月都攻打不下的崑崙關,令叛軍膽寒。隨後狄青指揮大軍連戰連勝,終於平復了儂智高的叛亂。宋仁宗升狄青爲樞密使,並在京城賞給他一套宅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56年,有諫官向朝廷上奏,說樞密使狄青家的狗生角,身上有怪光,是不祥之兆,要求宋仁宗罷免狄青,宋仁宗沒有答應。可是不久,京師就發大水,淹沒了很多房舍。狄青搬到寺廟裏居住,引起了百姓的猜疑。爲了平息民怨,朝廷免去狄青樞密使一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出判陳州。

  (狄青畫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1057年三月,因爲遭受不白之冤,又染上了毒瘡,一代名將狄青在陳州病逝。仁宗在禁苑中爲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仁宗後爲其神道碑額題名爲“旌忠元勳”。以囚犯的身份充軍,征戰沙場數十年,官至樞密使,中國歷史上僅狄青一人而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