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聞:上馬披堅執銳,落筆錦繡文章

有宋一朝,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前線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大多爲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而武將一般都由書生統帥調遣,也難怪宋軍總是敗於強悍的草原鐵騎下了。但范仲淹卻是一個特例,因爲他是落筆錦繡文章,上馬披堅執銳的文武全才。就連西夏人也稱“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小范老子是西夏人對范仲淹的尊稱)

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不再對宋朝稱臣。次年,爲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於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於延州(今陝西延安)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三月,因邊事喫緊,宋仁宗以范仲淹衆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七月,升爲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併爲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擔任安撫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請知延州,到任後,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積極防禦”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築城寨,加強防禦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爲攻的目的;並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爲軍事基地,節省邊境開支。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爲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宋仁宗詔命這支軍隊爲康定軍。

防禦工事方面,構築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爲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正月,宋仁宗詔命陝西各路討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議加強邊防守備,固守酈延,以軍威恩信招納西羌歸附(時羌族爲元昊嚮導,爲其所用),徐圖西夏,仁宗採納。范仲淹又奏請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爲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迴歸。

二月,元昊進兵渭州(今甘肅平涼),宋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計劃,韓琦命尹洙謁見范仲淹,聯絡同時發兵。范仲淹認爲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韓琦派任福率兵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於好水川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折兵萬餘。四月,宋仁宗降夏竦爲豪州通判,范仲淹爲戶部員外郎、知耀州(今陝西銅川),職責不變。

五月,范仲淹改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元昊起兵時曾聯絡羌族,約定環慶路酋長六百餘人爲其嚮導。范仲淹到任後,即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與之簽訂條約,嚴明賞罰,羌族遂脫離西夏,爲宋效力。爲進一步穩固邊防,范仲淹又修築大順城,遏止白豹城、全湯城一帶的敵軍進犯;同時,修葺細腰、胡蘆等軍塞,切斷敵軍通路,使明珠、滅臧兩部族安心歸附大宋。

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閏九月,元昊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西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阻擊,進抵定川寨,宋夏會戰,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等十六人戰死,喪師九千四百餘人。元昊獲勝後,揮師南下,進逼潘原,關中震動。十月,范仲淹率領六千人的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進行援救,西夏軍隊撤出邊塞。宋仁宗非常欣賞范仲淹軍事才能,加封爲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並在其中發現了狄青。狄青臨陣,喜歡戴銅面具,披頭散髮,衝入敵陣,所向披靡。從而使西北軍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十一月,宋仁宗採納了范仲淹建議,恢復設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讓范仲淹、韓琦、龐籍分領職事。范仲淹與韓琦在涇州設置官第,將文彥博調到秦州做統帥,滕宗諒調到慶州做統帥,張亢擔任渭州的統帥。范仲淹作將領,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稱臣(慶曆和議),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爲“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爲“小范老子”,認爲“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爲諫官(俗稱“四諫”),銳意進取。六月,諫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爲參知政事,范仲淹推辭不就;八月,宋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爲參知政事。

(本篇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