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紫砂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紫砂创作这一行业中来,这也使得紫砂行业的热度在年轻人的圈子里逐步升温,这倒解决了一些老传统青黄不接,手艺即将失传的尴尬局面。

不过接下来的一则新闻,有人就有些疑惑了。

东南大学毕业的80后青年孙科回到了宜兴,拾起了老祖宗的行当:紫砂陶艺制作。按理说,这样一名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大城市里有着不可限量的前途,为何会回乡选择这个职业?

于是在近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知识产权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重点走访了有“紫砂工艺人才摇篮”美名的宜兴丁蜀镇,并开始老行当的探寻之路。

现象

30%大学生毕业回乡,传承手工艺

和孙科一样,毕业于名校却又回乡传承紫砂陶艺制作老行当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据宜兴陶训学校邓招芳副校长介绍,就丁蜀镇一地,近年来就有将近30%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就业从事老行当。这部分年轻人主要看中的是老行当的新生命力。

“最重要的是老行当的手艺和文化魅力。”孙科坦言,吸引他回归这一行当的是紫砂陶艺制作的精湛而迷人的手工艺,以及中国悠久深远的文化。

孙科表示,“技术可以靠老师教和自己的勤学苦练,绘画、书法、石刻、诗文,却是要靠长期积累的,什么都要懂的,不仅要懂,还要精深,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融入到技术当中。”

探讨

“机车壶”PK手工紫砂壶,谁赢了?

由于科技发展、紫砂陶土资源的有限控制加上高额利润,近年来,市场上逐渐产生“机车壶”,即非手工制作,由机器制造的茶壶。对此,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宜兴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院长周小东表示,其实科技的进步对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影响力并不是特别大,最多就是工具的精巧与灵便,“这恰恰说明传统技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不过,手工艺品的不可复制性与文化理解力永远是市场的稀缺要素,并不是“机车壶”能够替代的。它固然会有一部分的市场,但追溯本源紫砂壶的价值其实就在于它的成型过程。

思考

“传统也要跟着现代走”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队在宜兴遇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他强调,“学艺是一生的事情”、“传统也要跟着现代走”。对于紫砂陶艺制作,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技术与文化,这几者的融合应是老行当焕发新自信的永久之道。

△师生们在紫玉金砂陶瓷有限公司听取“元首紫砂杯”的介绍。丁焕新/摄

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法学院储敏教授告诉记者,“参与暑期实践的学生都是对传承文化感兴趣的95后,带着他们实地调研紫砂陶艺制作之一老行当,一方面为研究紫砂陶制作技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支撑和带来思考,另一方面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担。”

“本次调研收获很多,尤其是对话了几位紫砂陶制作大师和年轻人,能感受到他们为传承这一老行当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种‘大国工匠’精神非常值得大学生学习。”实践团队队长、法学1601班学生黄妙演说。

也希望紫砂行业能发展的更加辉煌,紫砂壶成型这一传统老手艺能代代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