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 王寅春制牛盖洋桶壶。壶嘴嵌入壶体和上扬舒展的比例恰到好处,壶主体的挺拔又不过分激励,仿佛璞玉琢成,故何道洪所制牛盖洋桶壶素有“何洋桶”的美誉。

紫砂艺术发展至今,提梁壶名作辈出,而如果说有一把提梁壶是『最富有时代感的,并且又是最实用最常见的』,那么非『洋桶』莫属。现在许多朋友有一种误解,他们会认为洋桶是款式非常老土的壶,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紫砂百家"带您来看洋桶独特的魅力所在。

民国 王寅春制牛盖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创制于清末民初,以其造型简练、便于携带、冲茗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是茗壶爱好者所接受,其『洋』之名乃是指,其最早是作为出口的茶具。在当时,洋桶壶在茶馆、好壶者、藏家眼中,既是首选的日用佳品,又是鉴赏艺术珍品。

徐汉棠 牛盖洋桶壶

近现代多位大师,著名艺人都制作过洋桶壶,包括顾景舟先生,其最早出名也是因所作之洋桶壶。洋桶壶长圆形身简,端庄大方,典型的光货特点,最不能遮丑,所以洋桶壶既是入门练艺又是最能考验功力的一款壶型。

民国 储铭制洋桶壶

可以说,在特定年代里,宜兴紫砂洋桶壶是最为人欢迎和喜爱的紫砂茶壶品种之一,也是使用人最多,使用面最广,使用中感到最适用的泡茶器皿之一。

清晚期 愙斋款俞国良制东溪铭刻紫泥牛盖洋桶壶

此属大号洋桶壶,圆形身筒,规整匀称,端庄大方,并在传统造型上稍作变化,壶肩变为凹肩线,盖为母子双线相吻合,颈与肩有精细的节奏变化。俯视牛盖,可见线条韵律丰富,在不动声色间凸显风华。整器制作气度非凡,壶嘴修长,二弯流呈抛物线上扬。

清末民初 宝华庵制 玉如铭 牛盖洋桶壶

顾景舟 牛盖洋桶壶

此壶形制流行于民国年间,是仿制洋水桶而来。长圆形桶身,配以金属提梁。端庄、耐看、容量大,是当时各阶层喜爱的实用之器。顾景舟早年学艺,多制此类壶,心得颇多,故与他人所作略有不同。牛鼻形盖面略低,壶嘴顶端作斜面处理,别有新意。壶身素面、无纹,显得更简洁、端庄、素雅。此壶为顾景舟早期作品。

民国 王寅春制紫泥牛盖洋桶壶

此件便属其中的牛盖洋桶式。此壶以上等紫泥制成,砂质细腻莹润,把持手感极佳。而王寅春老辣的制壶功法与极佳的明针功力又在此壶上发挥的淋漓精致,使此壶宝光内敛,分外讨喜。

1950年代 朱可心款紫砂牛盖洋桶壶

储铭制、任淦庭刻 大牛盖洋桶壶

此壶采用全段泥制作而成,器型大气古朴,功味俱到,实属罕见。通体铭刻一周洋洒书法,由七老之一的刻壶名手任淦庭镌刻。一面勾绘一高士泛舟山水间,画面构图爽朗,凸显“高远、深远、平远”的国画意境。另一面刻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著的著名咏茶名篇《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末了落款为右任先生作。

何道洪制牛盖洋桶壶

此壶线面流畅、曲度合宜,尤其壶嘴及壶盖孔面的处理甚见功力,将日用品提升至艺术层面。壶嘴嵌入壶体和上扬舒展的比例恰到好处,壶主体的挺拔又不过分激励,仿佛璞玉琢成,故何道洪所制牛盖洋桶壶素有“何洋桶”的美誉。

洋桶壶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家庭记忆,再往上两辈,家里可能都有这么一把洋桶壶,在简单却干净的桌上,或是在劳作忙碌的田埂上……氤氲的旧时光在壶中沉淀,在如今成为醇厚的一盏回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