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句話是“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究其根源,不外乎,你以爲自己明白了,但是實際上卻並不明白,因此在具體做事情的時候往往犯了錯誤而不自知。育兒的道路亦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以爲自己做的是爲了孩子好,殊不知,其實我們正在親手毀掉孩子。

1.不對孩子進行咀嚼演示

很多媽媽都問我這個問題,我家寶寶都1歲了,牙都長了很多,爲啥食物不咀嚼每次都直接吞下去呢?

這點很多媽媽可能都不知道,雖然尿尿,拉屎不用刻意培訓,但是咀嚼這個動作最好明確的演示給寶寶,這樣他們才能更快的學會。

2.給孩子穿太多的衣服

很多媽媽都問我應該給寶寶穿多少合適呢,他們覺得老人給孩子穿的太多,但是又不知道具體應該穿多少合適。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大人穿幾件寶寶就穿幾件。

3.通過摸手來判斷孩子是否寒冷

孩子的末梢循環是比較差的,很多時候他們即使一點都不冷,但是手腳還會是涼的,正確判斷溫度的方式,是摸寶寶後脖子,如果出汗了就減衣服,反之就加衣服。

4.什麼事情都阻止扼殺寶寶的好奇心

想保護寶寶沒錯,但是也要區分場合,比如寶寶要玩泥土,姥姥會說太髒了不能玩,寶寶想在馬路牙子上行走,姥姥說太危險不行,寶寶學大人嘗試用杯子喝水,結果撒了一地,下次寶寶剛拿起杯子,姥姥可能就會馬上阻止。

孩子勇於嘗試新事物,這是一種天性,爸媽要做的就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量滿足孩子對世界求知探索的慾望,滿足寶寶的好奇心,這對他們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什麼事情都加以阻止孩子最終會變得沒有自信,縮手縮腳。

5.強迫小寶寶分享自己的物品

沒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自私自利,所以特別想培養孩子愛分享的性格,但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在2歲左右,會開始萌發自我意識,這是人類都會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階段,寶寶會把身邊所有的一切都認爲是自己的,他們會認爲自己的玩具是自己的,別人的玩具依舊是自己的,而且不能容忍玩具離開手哪怕1秒鐘,因爲他們覺得只要玩具不在手上了,就意味着他們永遠失去了那件玩具。

在這個階段,媽媽可以耐心的告訴寶寶,玩具是可以分享的,讓他們逐步接受分享這個概念,另外還可以給他們演示通過交換,獲得更多的玩具,但是隻要寶寶不想分享,就一定不能強迫,這是最最重要的。

6.強迫寶寶叫人

爲了把寶寶培養成有禮貌的寶寶,很多爸媽會在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就讓孩子叫人,但是是這樣的,大多數時候孩子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可能是不會叫人的(尤其是對方是男性的情況),大人發出叫爺爺之類的指令之後,他們很可能會把頭扭到一邊,父母不斷命令的時候寶寶甚至會嚎啕大哭,弄得大人十分尷尬。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看到親戚或朋友的時候,自己主動打招呼,讓寶寶耳濡目染,瞭解問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孩子自然就會開始模仿,到時候稍加引導就可以了,妞們一定要記住,身教的作用遠遠大於言傳!大部分事情都不用靠說,直接演示給孩子就ok了!

7.用否定的句式,與孩子溝通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區,比如你對寶寶說“不要往牆上畫畫”,那麼十有八九他會繼續往牆上畫,如果你覺得是寶寶在故意氣你,那真是冤枉死他了,因爲小寶寶是不能準確的理解否定句式,但是他理解往牆上畫這幾個字,所以後果可想而知。

正確的方法就是對他們說“寶寶,小鳥應該在紙上畫纔好看,來媽媽和你一起畫”,然後演示給他們看。

8.對孩子的行爲大呼小叫反應強烈

杯子裏接滿熱水,寶寶僅僅走到杯子旁邊,奶奶馬上大叫“別碰”然後衝過去抱起孩子,還比如寶寶想嘗試從一層臺階上跳下來,結果奶奶看到了馬上衝過去把孩子抱起來,然後大喊“嚇死我了,太危險了”

這種行爲有下面幾個負面影響:孩子本身可能會受到驚嚇。這點是最直接的,寶寶可能都不明白怎麼回事,直接就被這種行爲嚇哭了;孩子的好奇心沒有得到釋放,反而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比如上面說到的熱水,媽媽完全可以先到半杯涼水,然後在到一些熱水,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滿足寶寶嘗試的慾望,讓他們知道這些東西真的很熱,不能碰,比單純的阻止好的多,因爲你不可能一直盯着寶寶,喫一塹長一智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寶寶可能會以爲你在和他遊戲。

9.所有事都盲目徵求孩子的意見

媽媽都想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這本身是沒錯,但是也要分年齡分場合,什麼事情都盲目的徵求孩子意見是錯誤的。不需要詢問的事情,就直接給出答案;如果需要選擇,可以給出兩個都正確的選擇。

10.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對比

其實親愛的你養的是孩子,他是個活生生的人,不是生產線上出來的產品,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這種對比沒有意義,沒有一個正常人不會走路,不會尿尿,早幾個月晚幾個月這都不是事,另外孩子長大了更不能拿他和其他孩子比較,比如有的父母可能會說“看看人家的孩子,每次都100分,你怎麼就不行呢”,我想反問一句“看看人家李嘉誠是億萬富翁,你咋就不行呢”,你心裏咋想,堵得慌嗎?任何對比都是沒有意義的,定個靠譜的目標,努力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