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綸教授案例:

孫某某,女,26歲,2018年1月27日就診。

面部痤瘡4年,生理期及食辛辣刺激物加重,曾服用中藥效果不佳,近期加重。刻下症:納可,睡眠可,無口乾口苦,月經尚規律,血量少,有血塊,無痛經,腰痠,大便成形,日1-2行,小便調,手足不溫,脈沉細,苔薄白。


王倆宜師兄解析:

六經辨證:面部痤瘡,生理期及辛辣刺激物加重爲上熱,手足不溫爲下寒,爲厥陰病(上熱下寒); 腰痠,手足不溫,脈沉細,苔薄白爲太陰病;血量少,有塊爲血虛夾瘀。


綜合分析:患者既沒有惡寒發熱的表證,也沒有口渴、口乾、惡熱及胃家實的裏證,其表現爲面部痤瘡,生理期及服辛辣刺激物加重爲上熱,手足不溫爲下寒,主要表現爲上熱下寒的錯雜表現,患者月經量少有塊爲血虛夾瘀,故辨爲半表半里陰症的厥陰病夾血虛血瘀。


辨方證: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當歸芍藥散加赤小豆證

藥用:柴胡12g、黃芩10g、天花粉12g、生龍骨(同煎)15g、桂枝10g、生牡蠣(同煎)15g、乾薑6g、白芍10g、當歸10g、川芎6g、蒼朮10g、澤瀉10g、茯苓12g、炙甘草6g、赤小豆15g,七劑,囑先浸泡30分鐘,煮沸20-30分鐘,煎二次,分二次服。


2018年2月27日複診:服上方14劑面部痤瘡減輕,腰痠已,四逆,脈細,苔白,原方增乾薑爲10g,藥用:柴胡12g、黃芩10g、天花粉12g、生龍骨(同煎)15g、生牡蠣(同煎)15g、桂枝10g、乾薑10g、白芍10g、當歸10g、川芎6g、蒼朮10g、澤瀉10g、茯苓12g、炙甘草6g、赤小豆15g,7付,煎服法如前。


分析:

厥陰病屬半表半里之陰證,不似表證、裏證單純,較爲複雜多變,運用胡老理論,用排除法確認,既沒有表證又沒有裏證,便是半表半里證。其上熱下寒,以寒爲本,以和法治之。半表半里方證很多,簡單說,當正邪相爭初入半表半里寒熱往來,熱明顯屬少陽用小柴胡湯機會多;當呈現半表半里陰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或烏梅丸或瀉心湯類方機會多。血虛血瘀每兼水盛,血不利則爲水。半表半里病位上熱下寒兼血虛(血瘀)水盛,遇到這類型的厥陰病,馮老每以柴胡桂枝幹薑湯合當歸芍藥散。本例患者,有腰痠,四逆,其合方中又暗藏有甘姜苓術湯治腰痠。方中加入赤小豆乃合赤小豆當歸散養血排膿,諸方合用,方證對應,故療效佳。

平江縣南江鎮博愛中醫門診部    王倆宜整理

                                         2018年8月16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