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网络写作,泥沙俱下的文化“乱弹”

网络写作盛行多年,究竟给我们的生活或创作带来了什么?

♥写作工具改变文风

专业作家一般写东西都很小心,不太会出现错别字,但在网上写就会出现很多错别字。因为在网上交流,很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似乎没有时间停顿,更没有心情仔细看,打完字就直接发上网了。这直接造成了错别字的滋长。如果换成毛笔肯定不一样。

所以说,写作文风与写作工具很有关系。比如回到古代,甲骨文时代就不可能出现长篇小说,要在乌龟壳上一刀刀刻余华的《兄弟》,这怎么可能呢?要找多少只乌龟壳?所以甲骨文只能是一种很简略的文体。后来有了毛笔,写字方便了,再后来有了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写字就越来越方便了,当然文字也向着越来越“水”的方向发展。

♥匿名写作泛出人性弱点

在网络上成名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以为你很有名,其实别人根本不认识你。一个“80后”的网络作家小饭跟我说,他觉得现在还不如我们那个时代,文章发表在《收获》、《当代》这些有名的杂志上,大家都看到了,而现在很多人在网上写了半天还没人知道。人家脑子里要装很多知识,哪还有那么多空间记住这么多名字呢?

网络上关于实名的讨论很热烈,其实匿名的帖子是网络中最活跃的,论坛中的大部分作者也是匿名的。小编曾经说过,只要不骂娘,任何骂陈村的帖子都没关系。他们多辛苦啊,一个晚上打好几千字,花这么多时间来评我的文章,与陈村探讨,他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花在读爱因斯坦,读托尔斯泰,读张爱玲上,但他们没有,我难道不应该感谢他们吗?

但匿名的坏处在于:把人性弱点给泛出来了。其实我们不是雅人,有时候也会耍泼,也会不讲理,但是我们不敢当着人表现出来,因为用的是实名,传出去会很丢脸。而网络匿名写作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举个例子,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有两个作家在网上争论起来,后来帖子放到了天涯论坛上,有很多人直接在网上开骂。这都是些什么人?为了解开疑惑,小编用了很多合法公开的手段查他们的身份。为了让那些出言不逊的人收敛一点,有人揭示了他们的真实信息。当你说出他的真实身份时,他就老实了。

♥无疆域写作的利弊

网络写作还有一个好处:打破地域。网络无边界,全世界都可以看见你的东西。1997年网络出来不久,网络没有“过滤”一说,连“花花公子”这类网站也可以上去,后来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就出现能上去和不能上去的网站了。

当然,这也带来了很多家长的担心,小孩看了不良信息怎么办?不可能把互联网封掉吧?其实已经存在的不少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比如汽车、飞机等,有时会惹大祸,但是再不喜欢它也是不能离开它了,网络也是,这是个比较麻烦的事。

我的孩子迷网络,所以装修房子时,就多长了一个心眼,让孩子房间里的网线和电话线必须经过我的书房走,所以孩子上网的时候,电脑成了一个代理服务器,我常会“威胁”孩子,说我都可以看见你在干什么,以便节制,虽然这种中国式的教育并不是什么好办法。

对现在的小孩子来说,网络是他们生活中天然存在的东西。像我儿子玩泡泡堂,我从来没有教过他。他有一天告诉我可以买点卡,这让我非常担心。今年教师节,他自己做卡片,写感想,谢恩师,他贴的不是画,而是从网上找的图片,不用教已经会这么玩了,这其实是他生存的环境,也是将来他们这一代获取信息、求职、交友、购物的途径。如果把网络掐断,孩子的发展就畸形了,就无法适应当今社会。

♥创造开放的互动写作

网络写作由于具有了互动的特征而显得更有现场感。余华写的《兄弟》,前面两章被贴到网上,有很多人转载、评论。余华确实是一个好作家,十年没有好好写小说了,一出来两章,就出现了很多评论,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下半部还没有出来,就引发了一片乱七八糟的声音。小编很担心,这是否会影响他下半部作品的写作?

网络写手在互动的环境里面成长,我很佩服他们,有些人无论别人如何骂,他可以当作不看见,坚忍不拔地写。网络写手的写作有时候是断断续续的,有点像聊天讲故事,与我们传统文本在封闭环境中的产生方式不一样。网络写作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会对文本文风产生影响。

当然,网络中也有很安静的人,比如飞廉,他写了《飞廉的村庄》,写的是将要消失的农耕文化,一段一段,安安静静地写。还有一个叫马慧元的天津人,她是学计算机的,这个人非常有趣,喜欢弹钢琴和管风琴,写的东西集成了一本书叫《北方的巴赫》,虽然这本书不会热卖,但是喜欢这本书的人会很高兴,这就是网络很大的功德。

调侃/网络写作,泥沙俱下的文化“乱弹”

♥无序发帖催生语言暴力

有网络小编曾经和一个人网上吵了几个月。他自称住在加拿大,一直在网上写作,说文革怎么怎么好。小编实在忍无可忍,就提供了当年保留下的一些“医疗票据”,以证明他的说法是错的。结果第二天他又发帖说“昨日我与陈村达成共识……”这根本是子虚乌有的事!

网上经常会有这样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我现在说太阳是方的,如果我愿意,我可以一直在那里坚持说,没什么人来制止我。开始也许有人会跟帖反驳,但时间长了,哪有人有空每天来说同样的话?于是变成了一种语言暴力,谁最无聊,谁精力最充沛,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最初我们张开怀抱迎接网络,以为它会带来开放和民主,可这种民主环境是否真的存在?

有人管的论坛同样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反省过,人人公平的环境是不存在的,最终我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捣乱的人要让他吃亏。斑竹警告那些人,再捣乱的话,只要我鼠标一点,一切他写的帖子全部灰飞烟灭,这个ID从此会人间蒸发。

♥快速廉价的传播方式

网络出现以前,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定式:首先生成文本,接着通过审核、出版等各道程序,最后出版成书并销售。这个过程很长,并且由于在流通领域发行数量有限,它始终是一种窄面的传播。

但今天的情况不一样了。

网络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可以低成本、无限量的复制,作品唾手可得;网络还可以实现跨区域、点对点的传播,使作品可以轻易传送到世界各地。

其次,网络上出现的大量文学作品是免费的,当然,上网费用除外。这也是以前不可想象的。此前到图书馆借阅也需要付费。这种方式显然对文学的传播有促进作用。

此外,网络传播方式还使介于阅读和非阅读之间的作品获得了生命。当需要通过邮寄等“复杂”方式获得一本书,并需要付出成本时,人们往往会变得慎重,也许10本书中只有一两本“必需”的会成为最终选择。但在网络时代,一口气随意浏览10本书随时可行。

相信这种传播方式以后会逐渐加强。

♥免费午餐逼你回归传统

当前发表在网上的作品很少有能获得报酬的,通常都是写手们自愿发表在网上给人白看。据我所知,国外只有两类网站是“天然”赢利的,一类是赌博类网站;一类是色情网站。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国内“起点网”是需要付费看文章的,也因为此,它有能力支付作者报酬。至于其他依靠广告维持的网站,其收费模式无法大规模推广,往往难以为继。

因此绝大部分写手们的网上写作只能是无偿劳动。因而一旦成名,很多人会选择转往“网下写作”,以出书方式赢利。而这又恰恰走回了老路。他们不得不重复传统作家出书的一系列复杂流程,包括审稿。传统社会的评判标准再度发挥作用,这必然会出现写手们为迎合“编辑”们的口味,而改变作品内容或风格。而网络作品本身的意义在于鼓励创新,鼓励人们打破陈规陋习,于是作品再度失去网络时代的风格。

免费午餐还带来了网络版权的问题。网络的诞生本来鼓励原创,但因为免费而被频繁转载,可转载并没有产生新的东西,这会扼杀原创。

♥点击率和成名方式

传统作家出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除了自身的积累以外,他们必须加入作家协会,作品要获得大多数评委的认可,并被推荐去评奖,进而被推广。但网络抛弃了这一切。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投票方式。

我们曾经经历过三种投票方式:先是领袖投票,领导一句话,就可以捧红一本书;随后是专家投票,组织一帮业内权威来评定;进入经济社会后,又赋予商人投票权,他们用钱购买广告来表示支持。

这三者共同的缺陷是难以低成本地把大量人聚集起来,因而造成少数人的特权。而网络的便捷使之成为可能。平民成为对作品投票的主体,网络几乎没有给他们设置任何门槛。于是“作品”成名方式变了,只要能拥有点击率就获得了胜利。像以传统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出现韩寒之类的人物,但在网络时代,仅仅因为他拥有一批拥护他的“小朋友”,他就可以成名。他们不需要专家鉴定,只要依赖关注度就行了。

当然,这只是成名的一种方式,也并非最好的方式。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像先前超级女声这样的大众选拔方式,容易淹没精英文化。因为你让一个文盲评价巴赫,他怎能接受?我想在莎士比亚的时代,也许有很多人无法接受他的作品,但在今天看来,如果你说你不喜欢莎士比亚,那是对自己的嘲弄,证明你“没文化”。所以我们必须还得有一种体系,能保留精英文化,往往这种文化不能在短期内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作为历史应该被保存,给后世留下评判的原始资料。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同时存在几种方式,相互交织,留下这个时代中的各种文化方式。

还有,负面批评不再起到原来的“贬低”作用,反而提高了帖子的点击率,成为一种奇怪的成名方式。因为在网络上,无论你是赞扬还是批评,只要你点击“回复”,这个帖子就一直会被挂在前面,你骂得越多,它被点击的次数越多,越成为论坛关注的焦点。所以你不喜欢它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理它。

网络作品成名方式的变化引起了学院派的失落。他们再也无法安静地做学问,必须跳上传媒,争取民众。于是他们对待网络作品的态度也变得浮躁。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网络作品,却又要去抢夺命名或宏观论述的权力,这就容易出现问题。

调侃/网络写作,泥沙俱下的文化“乱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