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電市場風馳電掣般發展

售電市場發展增速,由平穩增長轉爲快速增長。2015年3月,首家售電公司註冊成立,初期售電公司數量增長較爲平緩;2016年10月,《售電公司准入與退出管理辦法》出臺後,隨着政策進一步明朗,售電公司數量在一個多月內由1 573家躍升至5 410家,增長了3.5倍。

從地域來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成立了售電公司,其中山東、廣東、河北最多,截至2017年2月15日,全國範圍內已有490家售電公司通過公示進入市場,重慶、廣東、山西、山東等改革試點地區的售電公司已正式開展業務。

市場化售電業務開展 發售一體化企業佔據頭籌

發電企業成立的售電公司先發優勢明顯。廣東試點中,目前市場份額前十的售電公司中有7家屬於發電企業的售電公司,市場佔有率爲72%;重慶試點中,先行開展園區售電的3家公司中有2家擁有發電背景。

從競爭格局來看,發售一體、配售一體擁有實物資產的售電公司將佔據較大市場份額。從中國售電市場發展情況來看,社會資本的售電公司在初期會較多進入市場,憑藉其靈活機制、獨特的服務優勢或服務渠道,能夠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隨着市場競爭,發電企業的售電公司可能出現分化,五大發電集團及地方能源集團等實力較強的售電公司不斷做大規模,佔據售電市場較多份額。

問題一:發電企業如何高效發電,促增收,保用戶側需求

發電量越多,收益越大,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那麼究竟怎樣才能提高光伏電站、風電場站的發電量呢?是組件的傾斜角度,逆變器安全、風機轉化效率,低耗能,標準化系統等等方案,這些方案確實是可以提高部分發電效率,但是從一個電站的整體運營或是從集團業主和企業投資業主看,他們更關注電站整體運行,集中管控,所有電站統籌高效發電是他們最終的目標。

問題二:售電交易電量偏差問題愈演愈烈

一般售電公司都是約定由其承擔偏差考覈,但以廣東爲例,2017年2月,廣東月度集中競價交易結果中售電公司偏差考覈費用爲6270萬元,其中電量預測準確率最高的企業達99.79%,最低僅爲25%,這樣的偏差讓售電企業損失慘重;北京一家售電公司的負責人告訴筆者,偏差難以把控,影響因素衆多,稍不注意就會把“跑”來的電量付之東流。有的售電公司甚至因爲承受不了嚴苛的偏差考覈制度而退市。

如何解決售電公司的偏差考覈問題,如何保障電站精準發電,促電站提效增收,解決基本痛點問題,國能日新提供了全面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

爲售電作保

方案(一)之智能功率控制解決方案

“集中調控、協同運行;多層管理、提高發電效益”

智能功率控制系統是其在保證場站運行安全的基礎上,實現調度/集團/運行管理人員等對場站的整體監管和控制的系統;智能功率控制系統,對新能源發電進行控制,滿足調度/業主對電站的整體管控,以滿足電網要求;根據調度主站目標指令、計劃曲線、本地命令、集團主站命令,以及安全策略,制定精密的控制策略,控制機組完成目標值,並一定程度上提高場站的發電效率,發電效率提高是基礎,爲電站業主增收是核心,通過對功率進行智能控制,可對不同上網電價的電站、不同發電效益的電站,進行優化發電調節。

亮點1:

調度限電時,高電價電場多發電,低電價電場少發電,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

亮點2:

爬坡時(就是由低負荷變爲高負荷),高電價電場快速爬坡,低電價電場爬坡速度隨調度限制速度調節,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

適用場景:

併網點(A/B/C)表示光伏/風電站多期(一二三期)的不同併網點,並且上網電價不同;並且調度會對每個控制點都進行不同程度的限速或者限電。

在多地域,跨區域,多模式,不同併網期的電站情況下,如何從整體角度統籌提升發電效率,又可以在雲平臺上統一管理,無需單點調節和關注,這是很多集團客戶和電站業主最大需求點,基於這樣的需求,國能日新研發創新,突破原有在單體電站上提升發電效率的方式方法,研發出適合於多期電站,對集團及區域電站統籌調控,從而最終實現多元化新模式下的高效發電解決方案;對於售電公司偏差的難題,如果業主方可以很好運用功率控制調節方式,也可以保障精準發電。

對於售電公司如何更好地進行電站交易決策,如何精準的減少偏差考覈等問題,國能日新將持續推出相關解決方案與大家分享。有任何業務需求可撥打國能日新客戶服務中心電話4006688760

國能日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