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甲午風雲》中致遠艦“炮彈倒出沙子”一幕,放在甲午戰前的北洋水師確實是真實現象,但影片以此來表達“北洋水師被清政府坑慘”“海軍經費被老佛爺挪用修建頤和園”,卻是結結實實擺了烏龍。

因爲在十九世紀末期,這種能倒出沙子的炮彈當時叫做“實心彈”,這種炮彈很少填充彈藥,反而填充泥土沙石,雖說打出去沒有爆炸力,但攻堅破甲能力極強,又因成本低廉,因此在各國海軍裏都有裝備。甲午戰前的北洋水師炮彈,絕大多數更都是這種“實心彈”,倘若真能倒出沙土,恰說明質量很靠譜。

當時的炮彈分爲兩種,一種是穿甲彈,一種是開花彈。穿甲彈顧名思義,就是擊穿敵軍戰艦裝甲,採取動能殺傷的方式,通過擊穿敵軍水線或者要害部位使得敵艦喪失戰鬥力。北洋海軍裝備的穿甲彈因爲德國克虜伯公司沒有相應的技術,只能填裝砂石配重,而並不能爆炸。

開花彈就是擊中敵艦後爆炸,形成大火。在海戰中,日本大量使用裝填苦味酸火藥的開花彈,苦味酸極其活躍,當時大多數國家的海軍都不敢用苦味酸,只有日本敢用,在海戰中,鎮遠一發開花彈引爆了苦味酸炮彈,引起了敵艦松島大爆炸,嚇得日本海軍指揮官伊東祐亨掛出了不管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