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一一蔡琰

我国古代女作家很少。据《左传》记载,《诗经》里的《载驰》是春秋时期许国的许穆夫人写的。这是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汉代也出了班婕妤、班昭等几位女作家,但真正称得上杰出的女诗人,第一个是蔡琰。

蔡琰,字文姬,是东汉学者蔡邕的女儿,从小受到深厚的文学、音乐教养。十六岁出嫁,不久丈夫死去,便回陈留(今河南杞县)娘家居住。十八岁时,董卓作乱,她被董卓部下的胡人抓走,后来流落到南匈奴(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做了匈奴人的妻子,生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念蔡邕没有后人,用金壁将她赎回,再嫁给董祀。

现存题名为蔡琰的诗有三首: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诗可以断定是她的作品,骚体诗大致可以断定是伪托的,《胡笳十八拍》的真伪还没有定论。

《悲愤诗》写作者个人的悲惨遭遇,从董卓作乱、自己被掳入胡写起,到别儿归国、还乡再嫁为止。十二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悲伤痛苦的心情、以及军阀的残暴、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一起在诗里反映出来。使这首诗成为建安文坛上具有广阔社会意义的杰作。

诗中的许多画面令人触目惊心。“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男人的头被胡人割下来去报功,妇女们被抓去蹂躏。上万的妇女在胡兵的折磨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愈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真是惨绝人寰。

在滯留塞外的漫长岁月中,蔡琰日夜思念父母,常常“哀叹无终已”。有时,“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可是,“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在绝望中,蔡琰好不容易盼到归汉的日子,却又面临着母子生离死别的痛苦:“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孩子们的哀切恳求,激起诗人内心的剧烈痛苦:“见此崩五內(五脏),恍惚生狂痴(迷迷糊糊像是发了痴狂)。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车子开动时又迟疑地不忍心走)”。最后写她再嫁后心中的隐痛:“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勉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还在担心因“失节”而受人鄙视。在这里,妇女的可怜地位被充分的反应的出来。

这首诗,条理严谨,细节描写生动,概括性很强,叙事抒情紧密结合,悲愤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它以前的文人叙事诗还没有达到过这样高的水平,因此文学史家把五言《悲愤诗》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建安时代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胡笳十八拍》共十八拍,每拍成一章节,和《悲愤诗》同写一件事,但风格迥异不同。如第八拍:“谓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谓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真是呼天抢地一悲痛绝伦。全诗气势贯注,感情汹涌澎湃。苏轼和朱熹都认为五言《悲愤诗》远不及这首诗的艺术成就;郭沫若也认为它“实在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