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旅居伦敦的叶恭绰先生,无意中在一家小古玩店里,看到了一本线装书,揭开一看,不仅喜出望外!原来这本书竟是八国联军之役中清宫散失的《永乐大典》中的一卷,里面收有包括宋人创造的《张协状元》等三种南戏。

可以说,南戏是我国最早的正式戏剧。它于北宋末年在当时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诞生,逐渐流行到南方广阔的地域。到了明代,又逐渐演变为可以用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等多种声调演唱的传奇,代替杂剧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剧种。

由街坊小巷与故事,扮演发展而来的南戏,和杂戏有很多的不同之点。在剧本结构上,它不分折、出,而是利用演员的上、下场采取连场搬演的形式,形成我国传统戏剧的一种特殊风格。南戏曲调的组织运用方面,没有宫调的严格规定,但也注意与情节及人物情绪的结合。如《张协状元》中,贫女受到张协的遗弃,唱的《泣梧桐》、《五更转》,都是哀伤的曲子。在演唱形式上要比杂剧进步:上场角色,不管生、旦、净、末、丑、贴、外,不仅都可以唱,而且往往有独唱、接唱、合唱等丰富的变化,舞台气氛比杂剧活跃热烈。

南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题材注重反应现实。宋末元初,温州有个官吏包疪下的和尚,名叫祖杰。他谋财害命,奸占妇女,无所不为。案发被捕后,人们立刻把他的罪恶写进戏文,广泛传播,迫使官吏把他杀掉了。一些优秀的代表作,如《赵贞女》、《王魁》等对妇女的命运表现了真挚的同情,批判了负义的文人。《白兔记》、《拜月亭》、《荆钗记》等,也指责了嫌贫爱富的市侩哲学,歌颂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

南戏的另一个特点是保留着浓厚的民间传奇色彩,戏中往往有许多有趣的情节。《荆钗记》中坚持清白、投江自杀的钱玉莲,被保护她的神明托住不沉。《白兔记》中的李三娘,被狠毒的兄嫂逼迫用两头尖的水桶打水;咬脐郎在打猎时追逐神奇的白兔,竟然在井边遇见了受苦的母亲。《王魁》戏文中的桂英的冤魂,终于找到了背叛誓言的负心贼王奎,让他抵偿了自己的生命……这些艺术处理,说明了南戏与人民的密切关系。

早期的剧本中,还保留着一些民歌转化而来的曲牌。后期的南戏,由于作者太多是有社会地位的文人,民间戏剧的气息也渐渐淡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