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3位厨师,吸取了前两位厨师的经验教训,把鸡捆扎起来,再做烹制,这样做出来的鸡就既好吃,又好看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技叫做葫芦记,一直流传至今。制作葫芦鸡,要分为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

西安的美食不但好吃,而且很多美食历史悠久,美味中藏着一段历史故事。

素以皮酥肉嫩,香,烂味醇而著称的葫芦鸡,是古都西安特有的传统名菜,长时期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被称为长安第一味。

关于“葫芦鸡”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葫芦鸡”系“囫囵鸡”的转音,记一只整鸡的意思。另一种是,因为这做出来的鸡,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芦。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如果这两种说法合起来就更准确了:葫芦鸡这道菜,就是一只整鸡,而且这只鸡,由于捆扎的原因,外形的确像一只葫芦。

相传“葫芦鸡”始于唐玄宗时礼部尚书韦陟的官厨。韦陟出生于官僚家庭,凭借父亲的荫庇,贵为卿相。他过惯了轻裘车马,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对于食用菜肴,极为讲究,他的厨房里经常飘出浓郁的香味。韦陟穷奢极欲,命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第一位厨师采用清煮后再油炸的方法,韦陟尝后,认为肉质太老,责令家丁将这位厨师鞭打50。第二位厨师,采用了先煮后蒸再炸的方法,鸡肉酥嫩的要求达到了,但由于经过三道工序,鸡肉脱骨成为碎片,韦陟认为这样好吃的鸡肉却不成形,一定是厨师偷吃了,让家丁也将其鞭打50。第3位厨师,吸取了前两位厨师的经验教训,把鸡捆扎起来,再做烹制,这样做出来的鸡就既好吃,又好看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技叫做葫芦记,一直流传至今。

制作葫芦鸡,要分为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传统选料是西安城南三爻村特有的“倭倭鸡”,这种鸡饲养一年,净重一公斤左右,肉质细嫩,制作时先将杀好的鸡,放在清水里漂洗,除净血污。煮时用麻丝将其捆好,以保持鸡的完整和形状。待底锅里水烧沸时,将鸡投入,煮半小时捞出。再将鸡放在一个盆里,放上酱油、精盐、葱、姜,八角,桂皮、料酒,再添些肉汤,入笼蒸透。油炸时将菜籽油烧至八成熟,投入蒸好的整鸡,用手勺拨动,至鸡呈金黄色时,捞出、沥油。随即盛入盘中。上桌时另带一小碟花椒盐佐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