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樹文化碑林效果圖

吳敏樹雕像

在吳敏樹墓地發現殘碑一塊,上有“吳獬書丹”等字

吳敏樹作品

9月14至16日,中國近代文學高峯論壇暨全國首屆吳敏樹學術研討會將在南湖畔的湖南理工學院召開。

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名文學專家、教授以及岳陽本土的各界人士共200多人將齊聚一堂,對包括吳敏樹散文、詩歌在內的中國近代文學展開學術研究。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燾評價:“湖南兩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吳。”“曾”是指曾國藩,“吳”即吳敏樹。作爲中國近代文學史上一位著名散文家和詩人,吳敏樹詩文意味醇深,雄而有韻,淡而能厚的特點正在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的興趣。吳氏後人和有識之士也將在他的故里——榮家灣鎮公誠村,興建一座文化小鎮。那些有關吳敏樹的生平故事、文學造詣和精神品質,不久將得以全面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吳敏樹簡介:

吳敏樹(1805—1873),派名道槓,一名筆如,字本深,自號南屏,湖南巴陵(今岳陽)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大挑選授瀏陽縣學教諭,後實授訓導,未久辭歸,自放于山水間,幽居洞庭湖畔,以山水、交友、著述爲樂事。同治十二年卒於長沙省通志局,終年六十九歲。

吳敏樹自幼喜好古文,是清代中後期著名的散文家,有《柈湖文錄》。詩有《柈湖詩錄》,詞有《鶴茗詞鈔》,學術著作有《周易注義補象》、《春秋三傳義求》、《論語考義發》、《孟子考義發》、《詩國風原指》、《孝經章句》等。

岳陽樓區郭鎮鄉雙塘村有家廢舊的紅磚廠,廠子對面有一口水塘,塘邊一隅便是岳陽籍文豪吳敏樹的墓地。

村民吳和平是墓地的守護者。據他介紹,先人吳敏樹去世後,族人安排他的高祖父(吳敏樹的侄子)吳昌美守墓,並將墓地周邊田地交給他耕作,作爲守墓生活開支,就這樣,吳家世代一直守候着墓地,直到1958年的一天,一羣人突然闖進吳敏樹墓地,砸開墳墓,淋油火燒,將墓地弄得一片狼藉。他的父親吳承來夜裏帶着兩個弟弟摸到墓地,在殘渣中找到一塊殘碑,偷偷搬回了家。

這塊碑至今珍藏他家中,長60釐米、寬50釐米,上有“臨湘吳獬書丹”等字樣清晰可辨,字體遒勁,有魏碑風骨。吳獬乃晚清進士、著名才子,終生奉吳敏樹爲師。而吳家六代守墓,一守就是145年。

吳敏樹自幼才智超羣,8歲入塾,熟讀《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等,主張“爲文章力求岸異,颳去世俗之見”。1832年,吳敏樹鄉試中舉;1844年,朝廷挑選舉人任官吏,吳敏樹受命到瀏陽縣任教諭,因厭惡官場爭權奪利,一年後告病回家,從此潛心治學,成爲中國柈湖文派的創始人。

同治十一年(1872),他到長沙主持編修《湖南通志》,續修《沅湘耆舊集》。次年八月在省通志局病逝,享年六十九歲。去世前,他指定的長眠地,就是現在的雙塘村。

在岳陽縣榮家灣鎮公誠村吳伏一屋場,吳氏族人都知曉,屋場開基六百多年,出了一個名人吳敏樹。多年來,村民吳大平留心蒐集有關吳敏樹的資料,瞭解他的事蹟,之前在山東發展,5年前回鄉定居後,就想找到吳家傑出文學家吳敏樹的歸宿之地。去年12月28日,歷經周折,終於在其出生地二十公里外的雙塘村找到了墓地。他刨出黃土,裝入青花瓷瓶,與族人一起將這抔黃土,安放在吳伏一屋場對面的山坡上。

去年5月,在加拿大定居的吳家凱編寫家譜時,無意中在網上查到相關信息,於是迫不及待地千里迢迢回鄉探訪,在湖南理工學院文學院教授任先大和黃去非的帶領下,重返了先輩休養生息的地方。

“在岳陽樓上眺望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從6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起,洞庭湖水滋養了我們的祖先。始遷祖吳伏一率領全族人氏,從江西南昌來到洞庭湖畔休養生息,以自己的勤奮和智慧,發展成當地的一個旺族,產生了以吳士邁、吳敏樹爲傑出代表的吳氏後裔,使我們直至今天,仍然能夠引以爲豪。”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吳家凱發出無限感慨。

他的祖父祖屋宅基地旁邊不遠,就是聽雨樓遺址。當年,青年吳敏樹常在聽雨樓讀書。如今墓地已不復存在,生前的舊居以及日常讀書的“聽雨樓”,早已湮滅在歷史的潮流裏。

吳家凱在小樹林前憑弔先祖,緬懷吳敏樹的事蹟,無不感受到先賢激勵着後人在這塊土地上的頑強奮鬥和生生不息。

柈湖聽雨吟詩文

吳敏樹對古文經史文情有獨鍾。據資料記載,1844年,戶部郎中梅曾亮閱見他所選錄的《歸震川文別抄》及其所寫序言後,親自接見他並一起切磋古文。吳敏樹擅長古文的美名也傳遍京城。後與堂弟吳士邁入居君山,構築“鶴茗堂”“北渚亭”,誦讀之聲不絕,著書立業不廢,留下了《柈湖文錄》《周易注義補象》《論語考義發》及同治《巴陵縣誌》等文學和學術著作。

近年來,吳敏樹在詩文作品的造詣吸引了很多文學研究者的興趣,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

湖南理工學院文學院副教授黃去非多次翻閱詩集、查找史料和實地探訪,他研究發現,吳敏樹自從道光七年(1827)九月二十三歲時第一次登臨、遊覽君山之後,就與君山結下了終生的不解之緣。這種不解之緣,既來自自己,也來自堂弟、湘軍將領吳士邁。而君山,也永遠銘刻在吳敏樹這位大文學家、大學問家的文章裏、詩詞裏、生命中。

吳敏樹在詩文中反覆提到自己的這個堂弟,因爲有共同的身世、共同的遭際,所以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他們詩文唱和,書信往還,一起暢遊君山形勝,一起評騭當代人物,甚至一起月夜由家鄉趕到君山,一起於月夜圍繞君山泛舟,兄友弟恭,雁行有序,何其樂也。吳敏樹關於君山的詩文就作了數十篇(首)。

“乾坤吳楚雙開眼,廊廟江湖一倚樓。”走進岳陽樓,人們就會看到金柱上赫然懸掛的這副對聯,它的作者就是吳敏樹。當代文人何雄鷹表示,吳敏樹詩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直接抒寫岳陽樓,而是在描寫其他景物時歌詠岳陽樓。同治七年(1868),吳敏樹在岳陽樓揖別朋友,乘舟沿江而下,一路遊歷名勝,抵達南京。此時,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於金陵,聞吳敏樹到來,喜出望外,親迎至府,尊爲上賓。回到岳陽,吳敏樹登上岳陽樓,望着曾經屬於吳國和楚國的天地,乾坤亙古不變,人間滄海桑田,這是一幅何等令人哲思的景觀畫卷。在清王朝統治下的洞庭湖畔,見識過廟堂,久處過江湖的人,就靜靜地依傍着一座千古名樓。正感嘆間,老友李道士不失時機地磨墨鋪紙,吳敏樹大筆一揮,乘興寫下了這副非常工整的名聯。

在平江縣長壽鎮工作的本土作家喻奇駒,在致力研究近代平江籍文化名人李元度的同時,對李元度好友吳敏樹也有着濃厚的研究興趣。他認爲,咸豐元年(1851)開始,吳敏樹進入人生動盪不安的階段,先是辭去了瀏陽教諭之職,回到鹿角。第二年,在好友邀請下來到京城,恰逢春闈會試,正當他躊躇滿志踏向考場時,傳來太平軍鐵蹄踏破南方故園的消息,憂心如焚的他無心考試,再次名落孫山。待他倉皇趕到家的時候,廬居盡焚,妻兒已經逃往了百里之外的岑川避難。

隨着時局愈加緊張,太平軍復陷嶽郡,吳敏樹也躲進了平江大山中。四年寓居,他苦中尋樂,與淳樸的鄉友終日對飲,去寺洞省視家寓,造訪寺洞山林間的千年淨居禪寺,爲平江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詩文,將一個遠離雲夢濤聲、世事紛憂而又青翠靈動靜美的岑川山國,原汁原味地呈現給了天下文壇。

在當今學術界,有關吳敏樹的研究文章不斷增多,黃去非副教授撰寫了《吳敏樹年譜》,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文藝學研究生易迎贏撰寫了《吳敏樹文學思想研究》的碩士論文,文藝學研究生張夢有志於撰寫《吳敏樹傳》,有關吳敏樹的生平事蹟、奇聞軼事正一點點被挖掘出來。

即將舉行的中國近代文學高峯論壇暨全國首屆吳敏樹學術研討會可謂是一次文學研究的盛宴,由中國近代文學學會、湖南理工學院與中共岳陽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辦,由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和中共岳陽縣委宣傳部聯手承辦,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與岳陽縣吳敏樹文學研究會協辦。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6個方面:中國近代文學思潮研究、近代湖湘派的文學創作及文學思想研究、吳敏樹生平事蹟研究、吳敏樹散文及詩歌研究、吳敏樹文學思想研究、吳敏樹與地域文化旅遊發展研究等。

這將是當下對吳敏樹的一次較爲全面、系統的研究和探討,填補一些方面的空白,對湖湘文化研究將起到有益的補充和推動作用。

尚德崇孝傳天下

在吳伏一屋場,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呼吳敏樹爲南屏四爹。“吳敏樹在親兄弟中排行老二,在兄弟輩(包括堂兄弟)中排行老三,那麼爲何叫四爹呢?原來南屏還有一個姐姐,這樣算下來就排行第四了。南屏大名叫道槓,道槓的‘道’是派號,大名中加入派號字,是當時取名的規矩。”聊起先賢吳敏樹,吳大平總是滔滔不絕。

吳大平對家族裏的這位先賢充滿了崇敬和愛戴,平時翻閱了很多資料,對其典故悉數於心,他認爲,不僅要宣揚先賢的文學成就,更要發揚他的清廉正直的品格和孝友家風。

吳敏樹與曾國藩頗有淵源。當年曾國藩幾次進京趕考落第,加之仰慕吳敏樹的文章風采,從湘江順流來到銅柈(亦作“銅盤”、“同柈”,洞庭湖的一個湖汊)湖畔吳伏一村,與吳敏樹一起在聽雨樓及南屏禪院研讀。一年多的時間相互切磋交流,曾國藩受益匪淺,並與吳敏樹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後來,曾國藩爲官時多次邀請吳敏樹出山,又以七票鹽引經營權與吳,並承諾從洞庭湖費家河口開一條運河直達吳伏一,都被他一一婉拒,並直言告知“我們吳家人不當鹽販子”。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特邀吳敏樹參加金陵詩詞大會。吳敏樹拒絕了曾國藩替他安排的官船,租了一隻“糞划子”(即小舢板)順江而下。小船到達南京後停靠在官家碼頭,曾大人率領文武百官在碼頭上列隊迎接,隨着禮炮齊鳴,曾大人作揖躬身一拜,身後頭戴金頂子、銀頂子的官員一起拜迎吳敏樹。當吳敏樹被曾大人牽手引入官車,大家看到竟是一個湖南來的銅頂子小官時,都驚詫不已!隨後金陵流傳的一個段子中說道:“金陵城裏的金頂子銀頂子,抵不上湖南來的一個銅頂子。”

在吳氏後人的眼裏,吳敏樹不僅是文學家,也是大孝子。他在母親去世後,專門修建了一座禪院爲其守孝。按照當時的風俗,守孝三年必須喫齋,三年中不許剃鬍須,不可剪髮。吳敏樹硬是堅守了三年,三年下來一百多斤的身軀瘦到了七十餘斤。唯一的親弟弟道梁,小名雲松,英年早逝,留下孤兒寡母。吳敏樹萬分悲痛之餘,擔負起養育弟媳和侄兒的責任,並視爲己出,細心照顧,一直把侄兒哺育長大成人。由於對弟媳的關照有加,弟媳李氏活到了八十三歲高齡。他的這份孝悌之心至今被人們傳爲美談。

“村民如有困難需要幫助,他從不吝惜,慷慨解囊,遇上災荒更是樂善好施,與其堂弟退庵一起設臺施粥,至今吳伏一屋場還保留着‘吳退蓭施粥處’石碑一塊。”吳大平介紹說,此碑立於小學禮堂大門旁,當代文人何雄鷹先生作了《碑記》,用青石板雕刻出來鑲嵌在石碑處牆壁上,以激勵後人保持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

兩百年來,吳敏樹的優秀事蹟和高尚品德猶如湖畔的青松,默默地守望着洞庭湖的波濤,經過歲月的沉澱,化成了刻在吳家後人骨髓裏尚德崇孝的秉性。

岳陽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對吳敏樹文化的挖掘,批准成立吳敏樹文學研究會,提出了吳敏樹文化小鎮建設的構想。

這一構想幾乎得到了大家一致贊同,作爲吳敏樹文學研究會祕書長,吳大平冒着酷暑爲此到處奔波,在他的牽頭下,目前文化小鎮規劃已初具雛形:吳敏樹故居、聽雨樓、吳敏樹文學堂、南屏禪院、吳敏樹文化碑林、仿古街……一個古香古色的文化小鎮呼之欲出。

“我們希望把吳敏樹特色文化小鎮打造成岳陽一張新的文化名片,與岳陽樓、屈子文化園形成一條文化旅遊線路,帶動鄉村旅遊業的發展,讓岳陽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更加豐滿。”吳大平充滿期待地說。

(圖 彭新華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任先大教授提供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