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患病前的古松始終蒼翠欲滴(2006年攝)

圖爲如今古松患病針葉大片枯黃

圖爲專業人員釋放花絨寄甲

圖爲政府爲古樹搭起遮陽網篷

楚天都市報記者周鵬 通訊員夏輝開

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鎮彭家壠村有一棵馬尾松,樹形特別,虯枝伏地遒勁如蟒,被稱作臥龍松。

此樹爲林業部門掛牌保護的國家二級古樹,也是九宮山景區著名景點之一。今年8月間,這棵古樹的針葉竟慢慢變黃,大面積呈枯死狀。當地村民心急如焚,迅速向政府求助,省市縣三級林業部門專家趕往現場,對古松展開會診搶救。

眼看這棵長了400多年的古松奄奄一息,當地村民心痛不已。村民們向楚天都市報記者表示,只要有人能將這棵樹救活,全體村民願捐款爲他打賞。

400年臥龍古松炎

夏遭遇蟲害奄奄一息

該樹位於九宮山鎮彭家壠村上楊灣的灣頭,就在106國道邊。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這裏,見上楊灣背山依着國道而建,在該灣村背後的一座小山包上,有腳手架搭起的一頂巨大遮陽篷,篷下便是這棵臥龍松。

沿村灣的小巷上山,可見村民用石頭已將山包一層一層地壘起。村民說,這是爲了保護樹根。這棵樹不高,但樹幹粗壯需兩人合抱成圈。

樹離地約兩米高處開始分枝,向南北方向如蟒蛇般展開,遒勁有力,南北展幅達20米,遠看恰如蟠龍臥地。大樹樹幹上掛着林業部門的保護牌,上面寫着:國家二級古樹,馬尾松,樹齡400年。“每天出門都會先看一眼這棵樹!”村民楊玉詩今年49歲,他告訴記者,這棵樹在他們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大家都非常喜歡這棵樹,爲了保護這棵樹,每次下雪他們會給這樹搭許多撐子保護。逢年過節時,村民都自發上山巡查,防止有人悄悄到樹下祭祀,燒壞樹幹。

楚天都市報記者看到,樹身上有許多蟲蛀孔,而樹枝上的針葉幾乎全都變枯黃。枝幹上有“嘎吱嘎吱”聲音像從四面八方傳來,更像每個枝上都有,樹上不時落下蟲蛀咬的粉末,讓站立樹下的人不敢仰望。村民們說,古樹患了病,樹幹里長了壞蟲子,每天不停地啃咬,造成樹葉枯死。

記者試着用手拍打遭蟲咬過的樹枝時,嘎吱啃咬聲立即停止了。

省市專家來會診

爲樹搭篷釋放花絨寄甲

村民們介紹,今年8月8日左右,他們出門幹活時,抬頭髮現這棵古樹有部分針葉發黃。村民感覺不對,立即找到村支書反映,村支書迅速上報九宮山鎮政府及林業部門。鎮政府高度重視,鎮林業站站長成獻忠緊急趕往現場查看後,向縣森防站求助。

縣森防站負責人趕到現場,判斷該樹主要是因今年持續的高溫乾旱氣候,加上病蟲害侵蝕而造成。林業人員觀察到樹幹上有天牛的刻槽和蛀孔,樹身裏的蟲應是天牛。森防站負責人告訴記者,天牛的成蟲會在松樹皮上刻槽產卵,孵化的幼蟲鑽入松樹韌皮部和木質部啃食,如此破壞松樹的營養傳輸系統,造成松樹脫水,進而讓樹枯死。

該站進行藥物治療,給樹打吊瓶輸營養液,並掛出天牛誘捕器。遺憾的是,古松樹的病仍未見好轉,他們向咸寧市相關部門並通過市裏轉向省林業部門求助。

8月24日,省林業廳派出森防專家到達上楊灣現場進行診斷救護。省市專家提議,一是搭建遮陽篷防古松遭暴曬,二是不斷噴灑水霧保住水分,三是釋放天牛的天敵昆蟲——花絨寄甲。

28日,縣森防站帶着專業公司人員再次來到現場,在古松身上釋放了30頭花絨寄甲成蟲和1000粒蟲卵。現場專家稱,花絨寄甲是天牛的天敵。

29日,森防站又會同九宮山鎮政府實地進行救護,運來楠竹搭建起巨大的遮陽篷,並再次加掛2個天牛誘捕器,僱請專人每天早晚各一次,對整個樹身噴霧保溼。

情深意長說古松

村民要懸賞尋救樹能人

站立古松樹下,涼風習習。74歲的村民楊前柏撫樹嘆息,他說山這一帶住的都姓楊,祖輩在600多年前從浠水遷來,這棵樹就是那時栽的,“按照族譜,它已有600年曆史了”。村裏祖祖輩輩都護着這棵樹。臥龍古松也守護着村莊,看着他們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楊前柏老爹說,自他記事起,樹就是這麼大,長在路邊成一道風景,常有遊人停車上山來參觀,畫家爲它繪畫,詩人爲它賦詩。曾有人想出高價購買,但被村民拒絕。古樹收錄在《通山縣誌》中。

有村民翻出楊家族譜,上有清代進士楊保田於光緒三十四年爲這棵樹寫的詩:蒼蒼盤鬱萬年松,一種菁華虎膝鍾;鬼影婆娑園大蓋,虯枝屈曲蔭全宗;煙雲繞幹龍鱗老,風雨鳴濤鶴夢濃;每值歲寒貞晚節,芳心何受大夫封。“這棵樹就是我們村灣的不老標誌!”在外經商的村民楊財義拿出一張發黃的照片說,臥龍古松看着他們長大,承載着他們童年的記憶,他們曾一起在樹上玩耍,偷喫父輩們曬的花生。夏夜坐在樹底下,聽大人講五湖四海的故事。如今在外闖蕩,拖着疲憊身體回來,到樹下走一走,心中愁緒一掃而空。“誰能救活這棵樹,我們捐款打賞!”上楊灣的微信羣裏,每天都有村民詢問樹的狀況。看着樹葉日益變黃,村民們無不焦心,最後一致提議,只要有人能救活樹,全村人將共同捐款打賞這位能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