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中国文学史上犹如流星一样的存在,他闪耀、辉煌、却也短暂。他42岁英年早逝,留给世界谜一样的状态。作为路遥追随者,也在路遥生前与之有过深度交往,是路遥文学馆馆长以及路遥研究界的权威之一厚夫。厚夫“十年磨一剑”走走停停,停停写写。通过走访回忆者,多次查阅各种资料,并对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完成了国内公开出版的第一本路遥的人物传记一本拥有学术品格的《路遥传》,一本能够靠得住的人物“信史”。

  《路遥传》严格依循路遥的生平轨迹来撰写。让我们解谜的路径中,走近路遥,理解路遥。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透视其鲜为人知而又跌荡起伏的内心世界。

  《路遥传》作者厚夫签名

  福利通知:作为土生土长有着陕西文化情缘的阅读公号书房记,书房记团队获得作者独家签名版《路遥传28本,数量有限,点击下面图片即可购买。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路遥传》,厚夫著

  作者介绍:厚夫,本名梁向阳,1965年生,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走过陕北》、《行走的风景》、《心灵的边际》、《当代散文流变研究》、《边缘的批评》等,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文学奖项。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01

  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

  

  1968年,延川县革委会成立,19岁的王卫国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要职。但很快,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纸号令,他的人生再次被改写。

  年底的12月12日,他带着一本红宝书、一把老镢头,一块新白羊肚毛巾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回到了家——郭家村刘家屹崂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村里书记同情这个心气高的孩子,1969年冬,将他选送到“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延川县百货公司开展路线教育。

  在此期间,他与北京知青林虹陷入热恋。他们在下雪天一起延着河床散步,唱《三套车》和《拖拉机手之歌》。因为林虹,王卫国开始喜欢穿红色衣服,曾取笔名“缨依红”,后改为“路遥”。

  1970年春,全国开始自上而下整肃造反派,路遥涉嫌在武斗中打死对立造反派“红总司”头头白正基。不久,他收到了林虹的绝交信和退回的提花被面。

  路遥很痛苦,打算跳河一了百了,结果走到河边时想通了,就摸到一个老光棍的瓜地里,偷着吃了几个甜瓜。痛苦像灰霾一样散去,食物暂时疗愈了内心。

  其实,在与林虹谈恋爱之前,有个延川本地的姑娘曾向他表白。路遥支吾道,我其实是农民、地里的活十有八九不会干。

  姑娘率性地说:地里的活都由我去干,你在家里待着。把他惊得哑口无言,慌不择路离开。

  路遥后来和朋友、作家海波谈到婚姻,海波问他:为何不找个本地姑娘,知根底,有挑拣?

  他有点生气:“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

  路遥将自己的婚恋观投射进小说《人生》里。高加林虽然心底深爱着刘巧珍,但为摆脱命运,仍选择了干部家庭出身的黄亚萍。

  02

  从《人生》之后的困顿到沙漠誓师

  

  1982年,路遥的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发表,同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后,路遥成为“在广场上生活”的公众人物,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人生》走红后,社会上还有一种论断,认为它是路遥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路遥也非常清楚,《人生》是自己创作难以逾越的横杆。

  《人生》走红时,路遥才三十出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文学创造期,他怎能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余生?

  路遥和贾平凹、陈忠实等在一起

  路遥很担心,他最长的作品就是十三万字的《人生》,这充其量是部篇幅较大的中篇小说。他缺乏长篇小说创作的经验。

  而长篇小说尤其是多卷小说的创作,既需要文学才情,更需要不懈的坚持;既需要合适的创作技巧,也需要合适的题材。

  长篇小说是一位作家胆识才力与意志力的综合体现。

  对此,路遥十分清楚。他不愿躺在成绩簿上生活,他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人生》剧照

  1984年,电影《人生》获第8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后和剧组人员在一起

  于是他决定到毛乌素大沙漠去走一遭,在那里进行自己新创作的“誓师”。

  毛乌素大沙漠在陕北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天然地形成了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路遥自从年轻时到过毛乌素沙漠后,他就迷恋上这里的一切,对毛乌素沙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毛乌素沙漠

  路遥眼中的毛乌素沙漠,是其观照自己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路遥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沙漠,在那里补充生命的能量。

  路遥明白,这次到毛乌素沙漠不仅仅是朝拜,更是要在那里郑重宣誓,告别过去,开启未来

  他认为,“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这次沙漠誓师,是1983年的事。之后,路遥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创作长篇小说的准备工作中去了。

  五年之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世了,并于1991年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终于向文坛证明,他是可以超越《人生》这座高峰的!

  03

  “日他妈”的文学

  

  在80年代的时候,生活条件与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路遥说:“我这十几年来吃的都是猪狗食,干的都是牛马活。”

  可想而知,他是在多么恶劣的创作环境中为文学而燃烧生命的!

  在1991年的时候,《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将消息告诉在延安富县采访的弟弟时,电话两端的兄弟,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心情都很复杂。

  接着路遥说他钱不得够,需要弟弟为他想法筹借一笔钱去北京用以领奖买书等事用,无奈之下路遥的弟弟(天乐)敲开了时任延安地委副书记冯文德办公室的门,听了天乐的话惊呆了这位副书记,他出门去找到五千块钱。

  离开西安去北京领奖那天,天乐从延安赶到西安火车站将怀揣的5000元钱直接送到路遥手中,对路遥说:你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人民币怎么都好说,如果你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去那里是要外汇的,我可搞不到!

  最后,路遥只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

  拿奖之后回到西安,贾平凹来向他庆祝。路遥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贾说:想啥哩?他说: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贾平凹曾这样评价路遥,“他是一个强人。强人的身上有他比一般人的优秀处,也有被一般人不可理解处。他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

  PS:书房记团队联系作者获得仅28本

  《路遥传》的独家签名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路遥传》,厚夫著

  04

  欲说不得的婚姻问题

  1970年夏,曹谷溪以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调路遥到通讯组培训。

  1970年夏,诗人曹谷溪(右)和路遥在延川黄河畔合影

  在通讯组,路遥遇见了日后的妻子林达。林达性格单纯,文笔好。两人便谈起了恋爱。

  1973年秋,路遥得以推迟一周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延安大学中文系七三级大合唱留影(路遥,二排右四)

  入学那天,他穿一身半新不旧的灰色长制服,挎黄帆布背包,“匈奴须”被仔细刮掉,脸青亮青亮的,嘴角透着微笑。他凭出色的组织能力,全票当选班长。

  林达当时每月38块的工资,其中大部分支援了路遥,剩下的维持自己简朴的日常生活。

  路遥与林达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

  在后来路遥病危时,许多人虽然对林达心有指摘,但从未有人怀疑她这一生为路遥做过的牺牲。

  “路遥婚姻的问题是压倒他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好多人都说路遥离婚了,我(厚夫)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朋友们他没离婚,尽管那个时候他可能在生命的晚期,他跟他夫人两个准备签那个离婚协议书,但最后还是没有签成。”

  在路遥的婚姻问题中,其实双方都是有责任的,只是路遥的问题或许更大一些。

  你可以这么想,路遥经常在外忙于写作,半夜不着家,尤其是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几乎都在外地,基本难以照顾到家里。

  又比如,在80年代的那个时候,城市里面的人们生活情况都比较困难,在要换煤气罐的时候,有个男人在家,或许会容易和方便许多,但是你作为妻子(女人)来说,扛一个煤气罐,从一楼扛到三四楼,相对来说难度就会更大一些。

  其实,在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之前,他们夫妻的感情非常好,也非常稳定,不过婚姻和感情都是相互的,所以有可能是路遥的问题更大一点。

  厚夫在他的《路遥传》里有专门就路遥的婚姻问题写过,叫“欲说不得的婚姻问题”。

  05

  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路遥的生活习惯和普通人不一样,别人的早晨通常都是从早晨开始的,而他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

  为了创作,他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休息,有时甚至延伸到四、五点,完全是个夜猫子,这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年轻人很像,不同的是,现在的某些年轻人是在夜蒲,而当初的路遥却是在为创作而奉献!

  路遥的饮食习惯也是他的一大陋习,他为了创作,从来没按时就点的吃过饭,而且有时候甚至每天只吃一顿饭,这样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他身体的超负荷,对于他的生命来说,损害是极其严重的。

  1987年夏,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像“弹簧整个地被扯断”,只能用腿、膝盖的微小力量,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每吸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全身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睡着了,打雄伟的呼噜。

  在一次突然大吐血之后,弟弟王天乐陪他急往医院检查,结果是,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

  但路遥并不这么想。他去了趟榆林,找一位曾给王震、陈永贵看过病的老中医张鹏举。

  经过张鹏举的调理,病情稍微好些之后,1987年10月下旬,路遥又开始了第三部的创作。

  厚夫说:“他怕像曹雪芹、柳青一样留下半部书,留下人生的遗憾。”他认为,路遥的身上有一种“殉道”的悲剧精神。

  正如路遥曾说过的:“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1992年8月6日,路遥带了几件衣服、简单的洗漱用品和作协会员证坐火车到他熟悉的延安,肝疼剧烈,病倒在延安宾馆。

  8月12日,路遥住进延安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18床,检查结果为,肝硬化腹水,伴有黄疸。延安宣传部认为必须要向作协通告病情,但路遥坚持保密。陕西省委在7月份已正式拟任他为作协陕西分会主席,但结果还没有最后公布。

  但消息传开,省委很快派人来,安排他住进省城的西京医院肝病治疗中心。厚夫曾去医院探望,见他又瘦又小,满脸焦黑,在病床上蜷曲着,像一堆燃过了旺火的焦炭。妻子林达已在北京的中国新闻社上班。

  虽然有医院的全力抢救,1992年11月17日早晨8点20分,路遥去世,享年43岁。林达于18日晚飞回西安,处理丈夫的后事。

  贾平凹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06

  坚忍不拔之志”的作家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路遥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作家,敢于花六年时间创作一部“三部、六卷、一百万字”、全景式反映中国当代城乡社会巨大历史性变迁的史诗性小说《平凡的世界》。

  他既敢于忍受创作过程中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与寂寞,也敢于迎风而立,挑战“唯洋是举”的文坛风气。

  路遥文学馆馆长厚夫历时10年,遍访当事人与知情人,用编年史的方式写成《路遥传》。

  路遥悲壮如山的人生故事,光焰不息的文学精神,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新时期文学的事件与风波,坚实苍凉的黄土高原与星光闪烁的青春理想,传主的贫穷苦难与攀登文坛高峰的荣耀、辉煌都在传记中得到真实的还原与艺术的再现。

  本书填补了路遥研究领域的一块不易补上的空白,也在同类传记文学中达到少见的高度。

  现书房记团队获得作者独家签名版《路遥传28本,数量有限,赶紧点击图片购买吧!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独家签名版 《路遥传》

  ▼▼▼

  《路遥传》,厚夫著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购签名版《路遥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