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伯當時還揚言說,化學武器是使戰爭結束最快速最人道的武器。哈伯而發動的毒氣戰並沒有使德國贏得勝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結束。

1918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弗裏茨·哈伯,一個剛被列入戰犯名單的德國人。

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全都對人類科學科技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其中卻有一個獲獎者不一樣,他完全是人間活着的惡魔,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痛苦,爲歷史畫上非常不光彩的一頁。他發明的毒氣彈帶走無數條鮮活的生命。

1918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弗裏茨·哈伯——一個剛被列入戰犯名單的德國人。這個消息在科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當時很多科學家甚至不願意跟他站在同一個領獎臺上,但是到底爲什麼瑞典皇家科學院會頒發給一個被釘在恥辱柱上的男人呢?

哈伯的諾貝爾獎

“用空氣製造麪包”

1868年弗裏茨哈伯出生於西里西亞的佈雷斯勞(現屬波蘭)的一個猶太染料商人家。德國當時是化工工業最先進的國家之一。生於染料商家,耳濡目染,哈伯從小就表現出對化學的極大興趣。天資聰穎的他在中學畢業後在卡爾斯魯厄大學攻讀有機化學,曾先後到過柏林、海德堡和蘇黎世求學。大學畢業後發佈的化學論文因見解獨到和觀點新穎,曾經一度轟動化學界。由於他的出色表現,年僅23歲的哈伯被德國柏林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在合成氨發明之前,農業需要從動物糞便、秸稈、豆餅這些天然的物質獲取利用其中的氮元素,爲了爭奪這些寶貴的資源還爆發過不少“鳥屎戰爭”。1864年,西班牙對智利和祕魯發動了戰爭,爲的只是爭奪一些蘊藏巨量鳥糞的山洞。15年之後,智利和祕魯又爲山洞裏的這些鳥糞打了一仗,最後智利獲得了勝利,靠着鳥糞帶來了幾倍的經濟增長。19世界末,隨着人口的快速增長,糧食需求也不斷增加,僅靠農家肥是不可能滿足得了對糧食產量需求的,再加上工業發展與軍事需求,人工固氮成爲了19世紀急需解決的難題。

即使經過無數科學家150年的不懈努力,這個難題始終沒有得以解決。法國化學家勒夏特試圖用氮氣和氫氣混合進行高壓合成氨的實驗,但是由於氮氫混和氣中混進了氧氣,造成了實驗爆炸。可能覺得這個方法不可行又或者覺得太危險,勒夏特放棄了這個試驗。

但是哈伯在聽了這個消息之後,卻毅然走上了合成氨這條路。終於在1909年7月2,哈伯在實驗室採用高溫高壓和用金屬鋨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合成氨成功,平衡後都爲6%-8%。即使氨的濃度還很低,遠不足達到工業的要求,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具有質的飛躍的突破。

確定了自己的方法奏效之後,哈伯便開始了不斷改進試驗的過程。在使用2500種不同催化劑經上萬次試驗之後,終於研製出廉價易得的高效鐵催化劑。同時爲解決從這個化學平衡過程中不斷分離出氨,還設計出了原料氣的循環工藝,這就是課本中合成氨的哈伯法。原料氣循環原理:在熾熱的焦炭上方吹入水蒸汽,可以獲得幾乎相等體積的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和氣體。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進一步與水蒸汽反應,得到二氧化碳和氫氣。然後將混和氣體在一定壓力下溶於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製得了較純淨的氫氣。同樣將水蒸汽與適量的空氣混和通過紅熱的炭,空氣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從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氣。

隨着合成氨的研究成功,1911年德國巴登公司正式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廠,從此合成氨走上了工業批量生產路線。氨的量產成功把人們從被動狀態變爲主動,使人類擺脫只能依靠天然氮肥的局面解決了世界糧食危機。如果沒有這項技術,全世界糧食產量至少會減半。哈伯的發明使一半的人類從飢餓中解救出來,人們稱他爲“用空氣製造麪包的人”。基於對科學和人類的貢獻,哈伯獲得諾貝爾獎完成稱得上實至名歸。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也難以逃出時代的抓弄。在19世紀,因爲化肥和炸藥的大量需求,硝石成爲了一種非常緊缺而重要的戰略物資。但是硝石的產地主要集中在智利,當時德國的硝石基本只能從國外進口。但現在哈伯已經完成了人工固氮這一難題,化肥和炸藥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因爲合成氨,哈伯的事業蒸蒸日上,同時深受德國統治者威廉二世的青睞並被委以重任。1911年他成爲威廉皇家物理化學和電化學研究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

毒氣彈始作俑者

三年後,因爲擺脫了對天然硝石的依賴和有了充足的糧食,威廉二世有恃無恐地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有的軍事家指出在一戰期間,英國海軍曾想切斷德國全部的硝石進口路線。設想如果德國沒有了硝石的唯一來源,德軍將會在1916年炸藥耗盡而投降。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德軍依靠哈伯的方法,軍火從來沒有斷過,使戰爭持續多了兩年。

哈伯當時也因被民族沙文主義的激進和盲目的“愛國熱情”衝昏了頭腦。他把自己的研究所變成了爲戰爭服務的軍事機構,不僅爲農業生產提供所需的肥料,也爲戰爭提供軍用物質。

爲了尋求一種更有效率的方法殺死敵方,哈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毒氣來殲滅敵軍,哈伯順理成章的成爲了毒氣戰的科學負責人。

經過三個多月的研究,這種化學毒氣終於成功面世,1915年4月21日德軍將裝滿液氯的鋼瓶調往西線,22日哈伯親自來到伊普雷前線對這第一場的毒氣戰進行指導。德軍藉助風向和風速對法軍陣營進行了毒氣突擊。

空氣中有十萬分之三的氯氣便能讓人咳嗽不止,千分之一的氯氣即可使人喪命。當士兵們將鋼瓶打開,液氯便化爲濃郁的黃綠色氣體,向敵方陣營飄去,剎時間,法軍營地便被毒氣浸沒,法軍對此毫無辦法,當場導致5千多人死亡,1萬5千多人中毒。

當時哈伯還興致勃勃地乘着飛機在伊普雷上空觀察毒氣的殺傷效果,看到一個個痛苦地捂着喉嚨在地面掙扎,哈伯還大聲叫好。

哈伯在一戰戰場指揮

一位作家在採訪目擊者後描述了當時的可怕場面:

“高達30英尺的黃綠色氣體在東風的吹拂下緩緩向前推進。這種致命的氣體灼傷了協約國士兵的眼睛和肺,讓他們嘔吐並在痛苦中倒地。數以百計的人在口吐鮮血和綠色泡沫後死去。士兵們的銀質徽章和皮帶扣也變成黑綠色。”

這一次戰鬥的成功,讓哈伯受到了威廉二世的嘉獎,同時各國也開始爭相研發化學武器,一發而不可收拾,《海牙條約》徹底失效。這次戰爭掀開了近代化學戰的序幕,而哈伯則成爲了化學武器的鼻祖,全人類譴責的惡魔。儘管受到了各國科學家的強烈譴責,但他還是繼續爲德軍效力,同年又研究出了新的化學武器光氣。光氣的毒性爲氯氣的18倍,並且很難被察覺到,可謂殺人於無聲之中。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是第一個獲得佈雷斯勞大學化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同時也是一位和平主義者。曾經一直支持自己丈夫事業的克拉克,面對如此殘暴的化學武器是極力制止的。但是哈伯已經被自己的“愛國主義”衝昏了頭腦開始研究毒氣芥子氣。

芥子氣被稱爲“毒氣之王”,這種毒氣的致死率佔毒劑總傷亡人數的80%以上,芥子氣是糜爛性毒劑,它能直接損傷組織細胞,引起局部炎症,可以使皮膚紅腫、起皰、潰爛,吸收後能導致全身中毒,正常氣候條件下,僅0.2毫克/升的濃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

哈伯當時還揚言說,化學武器是使戰爭結束最快速最人道的武器。克拉克看着此時如惡魔般的丈夫,感到非常陌生,於是悲從心來拿起了丈夫的軍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妻子的自殺也並沒有能使這位狂熱的愛國者冷靜下來,反而更加堅信自己的一切全是爲了人類的和平和祖國的勝利。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130萬的人因化學武器而受傷,其中9萬人死亡,即使是戰後倖存者中,有60%的人員傷殘。

爭議諾獎

哈伯而發動的毒氣戰並沒有使德國贏得勝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結束。同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卻爲哈伯在合成氨發明上的傑出貢獻,決定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因哈伯而開始的化學戰給人類帶來了痛苦又是不可估量的,使很多人對此次諾貝爾獎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人們覺得哈伯沒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科學界的恥辱。也有一部分人認爲哈伯只是被帝國主義利用受制於政治,別無他法。

對此哈伯也曾辯解,他說了一句頗具爭議的話:

“在和平年代,一個科學家是屬於全世界的,但是在戰爭時期,他卻屬於他的祖國。”

一戰結束後,就算受到了如此大的非議他仍不知悔改。爲了幫組祖國儘快還請戰爭賠款和債務,他開始研究從海水裏提取黃金的方法。但是由於黃金在海水裏面含量實在太低,哈伯只能空手而回。即使哈伯對自己的祖國是如此忠心耿耿,德國還是無情地背叛了他。

1933年希特勒上臺,哈伯雖然是偉大的科學家,但是身爲猶太人的他和其他猶太人一樣遭到殘酷的驅逐,終於被稱爲“猶太人哈伯”。因爲受到納粹的迫害,哈伯與其他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科學家不得不遠離故鄉。哈伯最終流亡英國,並在劍橋的一個實驗室工作。

哈伯與愛因斯坦

晚年的哈伯面對德國法西斯的種種暴行纔開始覺悟,最終也加入了反法西斯戰爭的一份子。1933年4月30日,他發表了一份關於反對種族政策的聲明,次年便在瑞士因心臟病發逝世,終年66歲。

但是最爲諷刺的是,他精心研製出來的毒氣後來被應用到納粹猶太人集中營中,包括他親人和朋友在內數百萬的猶太人被毒氣毒死。

————

編輯 ∑Gemini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C2

如何加入學會

註冊學會會員:

近期活動:

7月24日-26日·北京 第七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暨第五屆中國(北京)軍民融合技術裝備博覽會

(c2_china),回覆“個人會員”獲取入會申請表,按要求填寫申請表即可,如有問題,可在公衆號內進行留言。通過學會審覈後方可在線進行支付寶繳納會費。

單位會員:

(c2_china),回覆“單位會員”獲取入會申請表,按要求填寫申請表即可,如有問題,可在公衆號內進行留言。通過學會審覈後方可繳納會費。

長按下方學會二維碼,關注學會微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