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它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給予了封建王朝沉重的打擊。

不過,儘管太平天國運動規模宏大,但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魔咒,農民起義想要成功十分困難。

從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中,我們可以窺探到歷史上農民起義難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利用宗教的形式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非常喜歡利用宗教的形式。從陳勝、吳廣的“篝火狐鳴”到黃巾起義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從元末農民起義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到清代白蓮教的“真空家鄉,無生老母”,宗教在農民起義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爲什麼歷代農民起義喜歡利用宗教的形式呢?最爲根本的原因在於,農民處在封建時代的最底層,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大多沒有文化知識。

隨着社會矛盾的加深,農民迫切地需要一場變革來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宗教就成爲了最爲有效的一種方式。

洪秀全最初創立拜上帝會,勸人信奉上帝,行善懲惡,宣揚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地主階級的壓迫下,這種思想很快就傳播了出去,成爲了當時革命的有力武器。

不過,想讓農民加入到革命鬥爭中可不容易,不能講什麼朝廷施政無方等等這樣的大道理,需要用一些大家都能聽得懂的語言。於是,宗教和神靈就成爲了最佳的方式。

比如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等人說自己是上帝派下凡來拯救大家的,其他的比如清軍都是閻羅妖,這就將雙方的陣營劃分得非常明顯,一面是救世主,一面是妖怪,人們自然知道怎樣去選擇。而且往往在前期的時候表現得非常英勇,畢竟是上天安排的嘛,有信心。

但是,利用宗教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迷信不能持久。迷信就是迷信,總有揭穿的一天,太平天國中天兄蕭朝貴戰死,天父楊秀清被殺等,無不動搖着人們的信仰,再加上後期與清軍作戰時屢屢失利,人們對於這種信仰降低到極低的程度。如果領導者不能及時地將宗教信仰轉變爲政權革命,失敗是遲早的事。

目標不清晰

太平天國最初的目標就像《天朝田畝制度》中說的一樣,“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這其實是顯示的當時人們對於平均主義的願望。

然而,洪秀全等人雖然有這樣的宣傳,但並未落到實處,當他們定都天京以後,就失去了進取的精神。

歷史上大多農民起義都是如此,他們最初起義的目標就是爲了填飽肚子,當這一目標達成之後,他們就不再願意繼續參加革命鬥爭,最終失敗告終。

就像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晚期的明王朝雖然腐敗,但是在面對天災時,仍然是在想辦法如何去解決這些天災。但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卻像蝗蟲一般,喫完一座城池的存糧,又去下一座城池去喫。

當然,這種做法無可厚非,封建時代的農民其實要的很簡單,能夠填飽肚子即可。但是如果領導者對於起義的目標沒有認識,失敗也是註定了的事。

就像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最開始能夠很快的佔領城池、州縣,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開始自我崩塌,各自爲政,最終義軍被各個擊破。

不注重人才的招攬

歷代的農民政權大多是看不起那些酸腐儒生的。就拿太平天國來說,據《太平天國全史》、《中國近代史》以及《清朝全史》等史料中記載,左宗棠曾想加入太平天國,並向洪秀全、楊秀清獻上過治國之策。

然而不幸的是,洪、楊等人認爲左宗棠的建議與新教的教義不符,並未採納左宗棠的建議。於是左宗棠便離開太平天國,爲清廷效力。

除了左宗棠,當時其實還有許多人才前去投奔太平天國,獻上過許多行之有效的建議,結果統統被拒之門外。

縱觀整個天平天國運動,除了出現過類似石達開等這樣的猛將,卻始終沒有出現過幾個胸懷韜略,有遠見卓識的人才,這也就使得太平天國最終失敗。

張角領導的黃巾軍,雖然最開始能夠取得一些成績,但後來就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失去了有計劃的行動,這都是因爲其本身缺乏有才能的人爲之規劃。

中國歷史上能夠稱之爲以農民起義成功的就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人,他們雖然也是農民起義,但卻與其他的農民起義有着極大的不同。

劉邦也曾經斬白蛇,給自己的出身籠罩了一層神話的色彩,但在後續的鬥爭中都是以政權爲中心,將宗教迷信色彩降到了極低的程度,朱元璋也是如此。

而且,兩人都對人才極其重視,劉邦雖然輕待文人,但卻能夠知人善任,連韓信那樣沒有帶過兵的人也敢拜爲大元帥。而朱元璋更是不用說,每打一下一個地方,首先乾的事情就是去籠絡人才。

但是,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多不勝數,又能有幾個能做到像劉邦、朱元璋一般呢?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歡迎留言討論。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