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演奏普羅科菲耶夫《羅密歐與朱麗葉》

試析普羅科菲耶夫的調式音樂寫作思維

普羅科菲耶夫是世人熟悉的俄羅斯偉大作曲家,其作品富有民族性,對後世樂壇有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其藝術風格的簡要介紹與調式音樂寫作思維的分析,以期對當代音樂,尤其是對交響音樂、舞劇音樂及中小型管絃樂創作有所助益。

普羅科菲耶夫是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他的音樂深受人們的喜愛。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富於戲劇性,旋律線條立體、委婉、走向優遊自如,調式色彩的豐富和調式和聲的進行給人深刻的印象。他留給世人很多經典音樂文獻,爲當代人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材料。普羅科菲耶夫1891年生於頌佐輔卡,3歲時跟着母親學習鋼琴,並在母親的鼓勵下學習作曲,9歲的時候就寫了一部歌劇,11歲開始跟隨蘇聯作曲家格里埃爾學習作曲,兩年後入聖彼德堡音樂學院,師從里亞多夫學習和聲、對位,跟裏姆斯基·科薩闊夫學習配器。之後師從安娜·葉西波娃學習鋼琴,又跟隨契列普寧學習指揮。他在學生時期已創作並發表了一些音樂作品,其中有兩首鋼琴奏鳴曲和一首鋼琴協奏曲。1914年出訪倫敦期間,受賈捷列夫的委託寫一部舞劇《阿勒與洛利》,因當時的國內戰爭打亂了這一計劃,但音樂卻被保存在《西古提組曲》裏。1914年他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曲《古典交響曲》,這部作品再現了海頓精神,被稱爲20世紀的精品,並在1918年首演於彼得堡。從那以後,他便離開俄國去美國。在美國期間,他受委託於芝加哥歌劇院,創作並首演了歌劇《三秸愛》。1920年起定居巴黎,爲賈捷列夫作了三部舞劇,在法國公演了許多作品。由於不能適應西方的環境,普羅科菲耶夫於1933年返回到蘇聯。當時蘇聯處於社會主義社會,祖國欣欣向榮,正好也是需要藝術來擴大社會主義的影響力之際,普羅科菲耶夫找到了展露自己才華的途徑,爲電影《基日中尉》和《亞力山大·涅夫斯基》作了卓越的配樂,還創作了舞劇音樂《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1944年他寫下了最豐富、最具英雄氣概的第五交響曲。

青年時代,普羅科菲耶夫被視爲先鋒派,他運用了出格的不協和音響,儘管當時有些人不太能接受,但今天看來,他確實是繼承了俄羅斯作曲家的傳統,體現了19世紀的民族樂派進入20世紀之際的大膽的先鋒派風範與個性。其風格主要表現在他潑辣地、戲劇性地塑造個性所具有的敏銳才智和能力。如同沃爾頓和普朗克,他基本上是一個浪漫型的旋律作曲家。也如同他們的風格一樣,普羅科菲耶夫風格的形成來自他性格中粗獷冷峻的現代型作曲家與抒情的傳統型作曲家之間兩種氣質的融爲體。他的成就遍及各種體裁,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古典交響曲》,大提琴《交響協奏曲》,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有着管絃樂指南作用的《彼得與狼》,等等,都是偉大的傳世之作。

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富有民族性。我們知道,俄羅斯作曲家的“五人強力集團”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他們的音樂讓我們領略了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的氣息。而普羅科菲耶夫則是在繼承民族樂派傳統的基礎上,在寫作技法上又前進了一步。聽他的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富有管絃樂欣賞指南作用的《彼得與狼》和大提琴的《交響協奏曲》等就可見他寫作技法上具有的民族性與超前性。

《彼得與狼》(解說版)

普羅科菲耶夫的一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不同時期和不同的環境,他的創作思想由嚴謹的結構化寫作發展到超前的探索性先鋒派寫作,創作思維也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活躍。

  1. 第一階段是1918年以前,其早期的寫作具有探索性質,因此寫作風格變化不定,既存在古典主義的傾向,如《新古典交響曲》,也存在結構主義傾向,如鋼琴曲《託卡塔》,還有原始主義,如管絃樂《斯基夫組曲》。
  2. 第二階段是1918年至1933年,這是他的創作中期,這時他移居國外,在音樂創作方面既受到各種音樂派別的影響,又積極參與實踐和創造,在創作的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上與西方現代音樂有多方面的聯繫,作品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特徵,如喜歌劇《對三個橙子的愛情》、舞劇《捉弄了七個小丑的小丑的故事》等。
  3. 第三階段是1933年至1953年,這階段屬於其創作晚期,這時他返回蘇聯定居,祖國欣欣向榮的新面貌、人民羣衆對藝術的渴求,激發了他巨大的熱忱。他積極參加與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有關係的音樂創作,重視選擇有重大社會主義意義的題材,力求使創作的音樂語言貼近大衆,創作呈現出嶄新的風貌。這個時期所寫出來的作品顯現出他創作題材豐富、創作思維成熟和思想上進的特點。其作品風格的多樣和寫作技巧的嫺熟,是他前兩個時期的創作所無法比擬的。如歌劇《謝苗·科特科》、《戰爭與和平》,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和第五、第六、第七交響曲等。

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充滿着戲劇性,他把戲劇性的思維和張力因素溶進音樂裏運用,作品中有明亮的配器、嚴緊的結構和調性和聲的變化,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富有管絃樂欣賞指南作用的《彼得與狼》和大提琴的《e小調交響協奏曲》等。

《第五交響曲》

普羅科菲耶夫的旋律技法是很自如的,他在完成音樂動機的架構之後,在個性特徵不變的條件下,運用升降變音遊韻自如地變化重複,讓樂段的對比更加強烈,如《彼得與狼》中的片段,該片段中,旋律的指向線運用升降變音使旋律的調性豐富多彩:

再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組曲中的五對夫婦舞蹈的片段,多調性在旋律的句子段落裏呈現,在調性的變化中讓色彩更豐富,音樂的情感演繹得更加深刻。

在調式與和聲的關係處理上,由於旋律在寫作過程中通過幾個調性轉換,來達到色彩的變化,旋律的動機在旋律的運動中起到富有活力的狀態,和聲的語彙和結構服從調式旋律,產生了豐富的和聲效果。如下面的譜例中,前四小節爲e小調,第五、第六小節爲升f小調的導入句,第五小節的第二拍和絃爲後調的屬七和絃,第六小節爲後調的主和絃。從第七小節至十三小節爲升f小調,和聲的進行很自然,旋律的色彩很豐富:

再如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蒙太玖與凱普萊特組曲的片段,前面第一至第四小節是e小調的和聲主屬關係,第五小以後的和聲分別根據調式旋律的動機走向而變化:

普羅科菲耶夫的旋律線條讓人感到非常有活力,旋律線的指向點立體交錯,音樂形象深刻、極富動感,讓人聽後充滿新鮮感,不會感到疲倦。古典音樂的旋律往往是以和聲結構內涵爲主導進行,普羅科菲耶夫的調式旋律與古典音樂的風格區別在於,旋律化的進行與大小調和聲內涵的動機化旋律對比的重複進行,就像浪漫派作家的歌唱性旋律與古典樂派的動機結構性對比式不同。普羅科菲耶夫基本上是一位側重於旋律藝術的作曲大師,他運用變化音使調式富有色彩,使旋律更生動,且幽默又富於變化。

我們當今有着衆多的優秀青年作曲家,儘管他們音樂創作風格多種多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爲祖國,爲社會主義服務,滿足人民羣衆對藝術的需要。我們在創作過程中要研究旋律藝術,提高對旋律的寫作能力,避免在旋律的寫作過程中出現旋律線條的枯燥無味,單調冗長,調式色彩貧乏。尤其是對交響音樂、舞劇音樂及中小型管絃樂寫作而言,普羅科菲耶夫的調式音樂寫作思維對於我們的寫作很有幫助,同時是一個很好的啓發,從中我們感悟到旋律就是音樂的形象:旋律的運動就像人體的血液在流動。音樂形象有沒有活力關係到旋律線的走向、音符的組織、調式的設計、色彩的運用。普羅科菲耶夫爲世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他的作品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和研究課題,留給我們的是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