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所以說這個小故事,無非就是想說,人生不是直線行走的,投資也是如此,很多人之所以會變得有錢,就是因爲他們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有的人創業,有的人買房投資......)。舉個簡單栗子,比如我們現在投資貨幣基金,從5%一直降到2%,未來還有可能再降下去,網貸也是如此,更不要說銀行類的理財那些.....現在有個詞,就是形容這種現象:再投資風險,簡潔一點解釋,就是承擔一樣的風險,但我們所得的收益逐步在下降。

會賺錢不會花錢

你錯過的 是更多的錢

她理財財蜜@玉色蝴蝶

曾經參與一個話題投票:賺錢能力重要?還是會花錢的能力重要?

非要二選一的情況下,我選擇賺錢能力重要,但任選的話,我會兩者都選。

因爲一個人賺錢能力再強,也要懂得花錢才能賺更多的財富。

爲什麼這樣說?前段時間看一個新聞,就是一個老人家在90年代存了幾千塊,結果現在取出來,並沒有多少利息。但,大家都清楚,90年代的幾千塊價值和現在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前任公司的老闆娘曾經和我說過一件事:我最後悔的事,就是當年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沒有和其他姐妹一樣買房。

當年,她已經存到一筆資金,大概是100多萬港幣了,然後,香港遇到了最大的經濟危機,有幾個朋友趁機買了房子,二十多年後,當初買房子的朋友都有豐厚的身家,而她呢,後來也在英國買了房,開了公司,但是,比起香港的朋友賺的錢,差距已經拉開。

前幾年,回香港上班,租金和房貸差不多,就狠心買了一套房子(房貸150多萬,面積就20平方),這樣一對比,更加後悔當初的決策。

記得看過一篇文,大意就是普通人一生中,至少有三次機會,可以讓自己的財富翻番,一旦錯過了這些機會,註定一生要忙忙碌碌卻所得有限。

我覺得這所謂的三次機會,都和花錢有關,就是當你的資金積累到一定程度,這些錢拿來做什麼很重要,就如《富爸爸,窮爸爸》說的,每當我們要做財務大決策的時候,一定要清醒認識到:我們購入的是資產呢還是負債呢?

我們如何花錢,才能保證我們手裏的錢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貶值呢?

也許很多人第一個念頭想的就是買房,但我並不覺得買房真的是財富升值最佳渠道或者說唯一渠道。

1.買房得看地區:像一線二線的城市,因爲發展潛力大,房價漲起來也比較給力,但三線四線以下的城市,買房不一定增值,最多是保值。

2.買房自住,那是剛需,但投資呢,除了看漲起來的潛力,也得考慮等待漲的時間內,租出去的幾率多高?

3.買房會佔用大量的資金,如果擁有一筆閒置的資金,又不知道做什麼投資,可以考慮買房保值,但是,普通人要是沒有那麼多的資金,傾盡全力買房投資,就得考慮房貸佔收入多少?一旦超過一定比例,看似供得起,實則會阻礙個人發展(尤其是遇到好的跳槽機會,也不敢冒險去試一試)。

十多年前,我認識的第一個老闆娘曾經問我:你要是攢到一百萬,要做什麼?我回答是:買房子。

然後她搖頭,給我舉一個栗子:她和閨蜜A兩個人都存了60千英鎊存款,閨蜜A拿這筆錢付了房子首付,買了一個很漂亮的大房子,她和老公卻決定開餐廳。

十年後,閨蜜A的房子從200千漲到300千,但她呢?每週最低有10千入賬(純利潤)。

記得她很篤定跟我說了一句話:當你的錢很少的時候,先要考慮如何賺更多的錢,而不是把第一桶金拿去買房綁定自己。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2015年房價猛漲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問題得了解答:買房子也能讓財富翻番,前提是你買對了房子。同樣地,不買房,將攢下的錢投資在自己身上,也有一定幾率讓自己財富翻番。

不過,大多數人會覺得買房子做投資更安穩,而創業呢,風險高,收益未必如自己所想的那樣理想。之所以說這個小故事,無非就是想說,人生不是直線行走的,投資也是如此,很多人之所以會變得有錢,就是因爲他們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有的人創業,有的人買房投資......)

在理財的過程中,我們最重視的是什麼?就是複利。但,最難把握的也就是複利。

爲什麼這樣說?

舉個簡單栗子,比如我們現在投資貨幣基金,從5%一直降到2%,未來還有可能再降下去,網貸也是如此,更不要說銀行類的理財那些.....現在有個詞,就是形容這種現象:再投資風險,簡潔一點解釋,就是承擔一樣的風險,但我們所得的收益逐步在下降。

像之前看過一本書裏,有這麼一個理財小故事:一個男人在挑選理財產品的時候,選了5%的收益,放棄了8%的理財產品,周圍的人都覺得這個男人很蠢。若干年後,8%的理財產品早就消失了,而那個男人依然能買入5%的收益理財產品,繼續保持自己的複利(其他人無法買入這款產品)。

從這個小故事來看,要保住差不多收益的複利很難。買一些理財產品,比如儲蓄國債,我一般都選擇五年的,就是有這種心態在裏面,畢竟,我們無法確定接下來會怎麼樣,只能買時間長一點的產品來保住收益。

分享這幾個小故事,就是希望大家在理財的過程中,能夠深入去思考,說不定,下一次抓住機會的人就是你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