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喫什麼,是一個哲學問題。”

每天中午11點50:“今天喫什麼?”

這樣的問題拋出就像石沉大海。

在同事羣裏,誰先問出這個問題誰就輸了,這會意味着你可能要等上至少20分鐘的沉默時間。

“麻辣燙昨天喫過了,蘭州拉麪那家人多,沙縣小喫太遠了......”

人生一大問題,今天中午喫什麼?

太貴不行,太遠不行,人太多也不行。

綜合下來,可以選擇的地方並不多。

根據智聯招聘3月份發佈的《2019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統計顯示60.9%的白領每天午飯不超過20元。

每天午飯21-30元費用的比例爲27.6%,31-40元的爲6.42%,41-50元的爲3.01%,50-99元的比例爲1.46%,100-199元的爲0.38%,200元以上的爲0.1%。

20元的午餐能喫什麼?

這要看具體位置。在北京,如果在國貿、望京這些地段,20元連KFC、麥當勞都喫不上,30元纔是午餐的底線。

但對於一個每天一睜開眼就欠房東錢的人來說,如果花費太多的錢在餐費上,未免顯得太過奢侈了。

Desktop dining在千禧一代中流行

對於忙碌的當代人來說,中午花時間出去喫個正經午飯越來越有可能被視爲帶薪摸魚。

以至於就算手頭的任務沒有那麼緊迫,人們也會選擇外面或者去附近的便利店外帶,在辦公桌前對付一頓,好顯得自己並不閒。

美國諮詢公司 Hartman 受食品公司的委託對職場人士的用餐習慣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2% 的人都已經習慣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喫午飯,他們一邊喫飯,一邊打電話、回郵件、改 PPT。

這種有點心酸的職場進食方式現在被社會學家命名爲“desktop dining”, 通常都是單獨進行的。

Hartman的調查中,大部分千禧一代(1984-1995 年出生)的職場人士就說他們其實更願意自己喫午飯,單獨喫晚飯的只有 32%,而單獨喫午飯的人有 55%。

其中有 15% 的人表示,一個人進食是爲了更好地一心多用,能利用喫飯時間乾點別的事,比如趕工什麼的。

如果要說 desktop dining 能給你的身體健康帶來什麼好處,那可能就是,單獨進食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喫得少一點。

自上世紀 20 年代以來一系列在豬、雞、小白鼠、小奶狗等動物身上進行的研究都在都在證實一個名爲“社會助長“的現象,即,其他同類在場會促使動物們喫下更多的食物,自主進食的人類也沒差。

人們在有另一個人陪同進食的時候喫下的東西比單獨喫的要多出 44%。

實際上,在場的人數越多,人們的胃口似乎就越好,和七個及以上的人一起喫飯時實驗對象能比他們一個人喫的時候多喫 96%。

這也是爲什麼一聚餐我們就會無法剋制地把自己喫成一個球。

告訴自己能少喫能瘦,這樣就可以從辦公桌午餐的苦澀中獲得一點慰藉嗎?並不一定,因爲雖然你正餐的量少了,卻有可能會喫下更多的零食。

萬物都有鄙視鏈,午餐也不例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果說辦公室裏背LV、Dior等大牌的鄙視背Coach、MK等輕奢品牌的,用SKII、LA MER的鄙視用歐萊雅、Olay的,午餐也加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午餐的選擇體現了你的階層。不僅看價錢,也看時間。

desktop dining無疑是在鄙視鏈最底層的,每天不是等着外賣小哥的投餵,就是去附近便利店搶一碗關東煮或者扁豆燜面。

紅包一定要大,外賣app不能只下一個,每天在滿減和紅包的計算中決定午餐應該喫什麼。

三五個好友一起去喫飯,意味着身在其中的你有了自己的社交圈。

在午飯的期間,可以盡情的八卦新來的Lisa的那個包是不是真的,以及老大最近是不是和老婆吵架了。

這種快樂是desktop dining體會不到的。

根據前程無憂發佈的《2017與誰工作午餐狀態調查》顯示,36.93%的受訪者認爲“職場午餐是融入同事社交圈的方式”。

分別有19.16%和8.01%的受訪者把職場午餐作爲“快速瞭解職場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或“加深上下屬關係的機會”。

站在食物鏈最高地位的是帶飯黨,帶飯的原因多數並不爲省錢,而是爲了精緻生活。

帶飯的也分兩類,有佛系做飯,隨便煮一煮的,將就着喫一喫。也有大費周章,講究色彩搭配、葷素得當的另一類人,誇張者集滿九張圖po個圈曬一曬自己的小確幸。

站在鄙視鏈頂端的他們,一定會在午餐後拿上自己的牙刷牙膏,在一次細心的刷牙中,結束今天的午餐。畢竟,當中午喫了海鮮泡飯、喝了一碗鴿子湯之後,想想工作上的委屈,肯定沒什麼大不了。

午餐可有可無?

聽說,精英從不喫午餐。

在1987年的美國大片《華爾街》中,邁克爾·道格拉斯扮演的金融大亨蓋葛(Gekko)有句經典臺詞,“午餐是爲窩囊廢準備的”(Lunch is for wimps!)

午餐真的可有可無嗎?不!

在原始狩獵採集的族羣生活裏,我們的喫只是因爲飢餓,完全沒有規律可言。你想想連食物都很難保證了,更別提一日兩餐。

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喫兩頓飯,可以看作早飯和晚飯。

“三餐制”是特權階層的飲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專利。值得注意的是,午飯和晚飯都是早上喫剩的飯菜,重新熱一下,又算一頓飯。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那時候的民間基本一天都喫三頓飯,與現在的三餐制基本無異。唐代時,中餐成爲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

在英國,午餐一開始的形式也就是“大塊麪包或奶酪”而已。在英國貴族們看來,最初的午餐是在鄙視鏈最下端的,更像是遊戲人間和女人們閒暇代表的便餐。

真正讓午餐走進千家萬戶的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午餐成了一種正統的制度化產物。

因爲工人在工廠長時間工作,必須進行能量補給,而後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成了根深蒂固的儀式。

午餐的出現,意味着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文明社會中逐漸形成穩定食物供應。

她姐覺得,午餐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不喫午餐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下午會餓!

今日話題

你每天的午餐花費一般多少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