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獨往

農村常說的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喫騾子肉”,什麼意思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來聊一聊民間流傳非常廣的俗語。俗語也就是俗話,說起來通俗易懂,不會像做學問那麼麻煩。它不講究什麼對仗工整,也談不上押韻,幾乎是脫口而出,帶有口語的氣息,沒了文學上的嚴謹反而非常有趣生動。一般俗語都來自於人民羣衆,他們在勞動時創造的,大部分勞動經驗和生活常識,都是在勞動中慢慢收穫的,還有的蘊藏着人生哲理以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有人說俗語很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看得懂。比如說這一句:乾淨冬,必將是髒年。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解釋,大意就是冬天如果太乾淨,比如說沒有下雪,那麼來年必定蟲害多。這個確實在勞動中得到印證,因此老百姓希望能夠在冬天下一場大雪,以求來年地裏少些病蟲害。

除此之外,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在。就是一個人如果在冬天整體穿得乾乾淨淨,也不幹活,那麼過年的時候就缺喫缺喝,難以維持生活。前者說到是自然現象,而後者說到是做人的道理。如此一句簡單的俗語,卻蘊含豐富的意思在,確實非常有意思。當然除了這一句,還有不少內涵豐富的俗語在。

比方說這一句: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也非常好理解。一個人就算再窮,不能將家裏的狗賣掉,就算家裏再有錢,也能將耕牛喫掉。在農村,狗和牛幾乎是最常見的動物,但也是最忠誠的動物。

狗負責看家守院,牛負責耕地種糧食,二者各司其職,是家庭中的一部分。狗沒了,家裏則沒人看守,而牛沒了,地裏就沒了耕種的工具,就算再富有,但沒了產出,也會有用完的那一天。這句話的實質是無論貧窮還是富貴,都不能將做人的根本忘掉,否則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罷了。

凍死不烤燈焰火,餓死不喫種子糧。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就算凍死也不用燈的火焰來取暖,餓死也能將糧食的種子喫掉。也非常好理解,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古時候災禍很多,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人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但就算再艱難,也不能放棄對生活的希望。火焰、種子都是生活中悉數平常的東西,但代表着希望,就算到了絕境,也要給自己留一條退路。這句話其實和要魚還是要魚竿是一個道理。

這最後一句: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喫騾子肉,大家也應該都能夠看得懂。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區分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在農村,幾乎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能成爲食物,畢竟古時候物資匱乏,遠不如現在。而馬肉大多以瘦肉爲主,確實不太好喫,所以大家基本上不喫馬肉。而且馬在古時候非常珍貴,可不是想喫就能喫的。尋常人家別說是喫馬,就算能夠買上一匹就非常不錯了。

驢肉喫起來就非常不錯了,農村也經常在喜慶的時候殺驢喫。驢肉口感比較好,喫起來非常有嚼勁,驢肉火燒大家應該都喫過,味道非常不錯。因此大家都覺得驢肉是香的。那麼爲何打死也不喫騾子肉呢?

作爲馬、驢兩者之間的結合體,騾子在我國北方農村其實很常見,其耐力好,拉貨運輸全靠它。而且任勞任怨,地位就和家中的牛一樣,是喫飯的工具。如果喫飯的工具都沒了,那又談何美味之說,所以人們打死也不喫騾子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