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自殺的,但這並不意味着他不熱愛生命。相反,正因爲他熱愛生命,熱愛楚國,才毅然選擇了自殺。今天要爲大家講述的,就是屈原在自殺前最後一次向世人袒露心跡的作品。我們也可以從這篇文章中窺見屈原自殺的原因。

《漁父》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爲?”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漁父》譯文

屈原遭到流放之後,遊蕩在沅江一帶。他在江邊徘徊吟詠,容貌憔悴。

有一位漁父見了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爲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俗世都是渾濁齷蹉只有我清白,人們都沉醉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能隨着世道一起變化。俗世的人都骯髒,何不乾脆攪渾泥水掀起濁波?大家都沉醉了,何不既嚥下酒糟又痛飲薄酒?爲什麼要想那麼多行爲那麼超脫,以至讓自己遭到流放?”

屈原說:“我聽說過,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麼能讓清潔的身體,又受到外物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裏,葬身在江裏魚腹中。怎麼能讓純淨的皎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微微一笑,搖起船槳離去,還唱道:“滄浪之水清啊,可以用來洗帽纓;滄浪之水濁啊,可以用來洗我腳。"歌聲猶在人已遠去,不再與屈原說上半個字。

賞析

《漁父》一文寫的是屈原投江前的一段故事,它充分表達了2種人生觀念的衝突,在秉持了屈原一貫高冷的形象的同時,也塑造了漁父這樣一個“大隱於市”的智者形象。

《漁父》全文共分3個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以及主人公屈原的情況。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8個字鮮活的把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的形象樹立在我們面前。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漁父出現了。很明顯,漁父是有備而來,他一下子就叫出了屈原曾經的官職“三閭大夫”,並故意問他“何故至於斯”(你爲什麼落魄到這樣子啊),由此引出屈原的回答,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

屈原說自己被流放是“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但漁父認爲“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這明顯是收斂鋒芒、自我保護的一種做法,很像道家尤其是莊周的思想。但屈原怎麼會同意呢?同意了他還是屈原麼?因此,屈原以洗頭後要清潔帽子,洗澡後要弄乾淨衣服(古人不經常洗衣服的)來比喻自己高潔的品行不能容忍俗世的玷污,所以最終“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是他唯一的選擇了。

第三部分,漁父見勸說不成,也是秉着道家“盡力而爲,爲之不得則遠遁”的做法,不再與屈原討論,只是以一曲《滄浪之歌》做最後的努力,也是爲屈原送行。

《漁父》雖短,但很精悍傳神。僅僅幾句對話,就把兩個人物都立起來了。對話中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

這種自設問答的方式,爲之後的漢賦開創了一種很好的表現形式。

漁夫、屈原,你站哪一邊?

在《漁父》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

屈原是堅持己見,不與俗世同流合污,寧可站着死,不願跪着生;

而漁父則是見事不可爲便韜光隱晦,保留意見,甚至還略退一步,保全有用之身以待將來。

表面看,屈原的做法更符合我們對英雄和正面楷模的定義,但實際上,這兩種處世態度並無對錯高下之分。

例如周恩來,在文革時期也違心的辦了不少錯事,發表了不少迎合當時潮流的言論,但他這是爲了讓自己保留權利好去保護和拯救更多的人。

哪怕是剛烈如毛澤東,在博古當權時,也沒有憤然另起山頭,而是服從決定的同時,不停的提建議做工作,最後纔在遵義會議上重獲領導權。

當你覺得自己掌握了正義和真理時,並不意味着大多數人會贊同你、理解你。在“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情況下,也不意味着你可以憑藉你掌握的真理爲所欲爲。

從傳播和溝通上來說,如果你想讓你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想讓更多的人也知曉你掌握的真理,明白事情的真相,一味地直來直去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因爲,大多數的人,要他們直接承認自己錯了,這,相當難。

硬懟的後果往往是讓你成爲烈士。

也許事後人們會爲你的英勇無畏的堅持所感動,但他們認識到錯誤只是因爲他們得到了糟糕的結果,而並非你所想要的在事前就避免。

所以,更好的辦法是以退爲進。

我們先假裝同意他們的觀點,先贊同他們部分的做法,然後在慢慢指出其中不對、不合理的地方——這種迂迴戰術,儘管更費心力更花時間,但效果往往會更好。

當然,很多人擔心的是:退讓和妥協很難把握尺度,很多時候,退一步就等於開了個口子,接下來口子會越來越大,退讓越來越多,最後變成全面失守,混成一團。

所以,漁父的做法可能對人的考驗更嚴苛。

因爲,在滾滾濁世,在身染塵埃的時候,還要保持清明,不動搖初心,這更鍛鍊你的意志和韌性,也需要更高明的技巧。

老子云:“至剛易折”,柔弱如水卻能滴水穿石——這也是一種大智慧。

《楚辭》講到這裏就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秦漢魏晉南北朝的詩歌了,漢賦以後再說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