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天問》以後本來要講《九歌》的,但女兒反映實在太難,考慮了一下,《九歌》、《橘頌》之類的,還是到了中學階段再學會比較好,所以今天就拿了《楚辭》裏面一篇比較簡單的來說。這篇雖然被收入了《楚辭》,但並不是詩歌,而是一篇記敘文,記載了屈原蒙冤時的一個小故事,這就是《卜居》。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餘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慄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譭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卜居》譯文

屈原被流放後,三年沒能再見楚懷王。他竭盡智慧效忠國家,卻被讒言謗語把他和君王遮蔽阻隔。他心煩意亂,不知怎麼辦纔好。於是去見太卜鄭詹尹,說:“我有些疑惑,希望藉助您的占卜幫我決斷一下。”鄭詹尹就擺正蓍草、拂去龜甲上的灰塵,說:“先生有何見教?”

屈原說:“我是寧可誠實勤懇、樸實忠誠呢,還是迎來送往,靠逢迎來擺脫困境?是寧可鋤草賣力耕作呢,還是交遊權貴以成名?是寧可不忌諱的說真話危及自己呢,還是順從俗習搏取富貴而苟活偷生?是寧可超脫世俗而保持真性情呢,還是阿諛逢迎、強顏歡笑去侍奉貴婦人?是寧可廉潔正直以保持清白呢,還是圓滑迎合,油滑軟化去諂媚附勢?是寧可昂然獨立如同千里馬呢,還是像浮在水中的野鴨一樣隨波逐流保全自身?是寧可與良駒並駕齊驅呢,還是跟着劣馬的足跡走?是寧可與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同雞鴨在地上爭食?這些哪個吉哪個兇,哪個該放棄哪個該遵從?這世道混濁不清:蟬翼被認爲重,千鈞反認爲輕;黃鐘大呂竟遭譭棄,瓦釜陶罐卻如雷鳴;讒佞小人囂張跋扈,賢明高士沉寂無名。唉,沉默吧,誰能知道我的廉潔忠貞!”

鄭詹尹放下蓍草抱歉地說:“尺比寸長但也有短處,寸比尺短卻也有它的長處;世間萬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瞭的時候;術數有占卜不到的事情,神明也有不通曉的地方。請您秉持您的真心,去實行您的意願吧,用龜甲和蓍草實在不知道如何解答您說的這些事情。”

賞析

嚴格說來,《卜居》並不是詩歌。它更接近於散文。但它作爲《楚辭》中間的一篇,還是把它當作楚辭的變種來欣賞吧。

卜居,意思是通過占卜來決定去從取捨。在這篇文章中,雖然是記敘的屈原向鄭詹尹問卜的事,但實際上還是借連珠炮似的八對設問,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態度。

看看這種“寧……將……”的句式,我們就能明白,這就是一種反問,例如“吾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實際上是肯定了靠自己的“力耕”“誅鋤”天下“草茅”,而不願向腐朽的權貴折腰的行爲;“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則明顯的不屑於與“雞鶩爭食”而要與“黃鵠比翼”。——很多情況下,說反話,搞反問,往往比正面回答、反駁更有力量!

而且,這種句式中還採用了對比,用“超然高舉”與“哫訾慄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相比,以“昂昂若千里之駒”與“泛泛若水中之鳧”對比……兩相併立,高下立判。

與《離騷》一樣,本篇中還用了很多譬喻﹐尤其是“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四字一句,音節嘹亮,對比強烈﹐能很好地把激憤的情緒爆發出來。

因此到了最後,詹尹也只能“釋策而謝”,說“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大佬,您就是來吐槽的,何必爲難我呢?

歷代文人對《卜居》都有較高的評價。

宋代朱熹《楚辭集註》:“屈原哀憫當世之人習安邪佞、違背正直,故陽爲不知二者之是非可否,而將假蓍龜以決之,遂爲此詞,發其取捨之端,以警世俗。”

明代許學夷《詩源辨體》:“屈原《卜居》,思若湧泉,文如貫珠,妙不容言。”後世辭賦雜文中賓主問答之體,即濫觴於此。

好了,今天就先說到這了,下回咱們再說說屈原變法爲什麼失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