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關注“中國城市匯”↑↑↑

解析洞庭湖的地理誤區,洞庭湖減小主要原因不是人禍,並且洞庭湖在歷史上,也是有規律的增大減小,與一般人想的恰恰相反

洞庭湖在繁榮的朝代面積縮小,在衰敗的朝代面積增大,主要是災民逃難,無人看管導致的潰壩水患侵佔土地形成的

洞庭湖在到道光年間,爲洞庭湖自先秦以來擴展至鼎盛時期。道光《洞庭湖志》記載它的範圍是:“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龍陽、沅江,南帶益陽而環湘陰,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橫亙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沒其中

洞庭湖的縮小是因爲古洞庭與長江有兩個聯通口,到咸豐、同治年間藕池、松滋相繼潰口,荊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局面的正式形成(松滋、太平、藕池、調絃四口來水)

由於北方的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奪流改道,不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還迫使南方的四水改變流向,徹底打亂了原有水系格局。

四口和四水在湖內相互頂託干擾,造成局部地區水位抬高,並伴有大量泥沙傾積湖內導致洞庭湖泥沙淤積,面積逐年縮小

簡單的說,主要原因是荊江四口的形成,導致洞庭水系混亂,泥沙淤積,湖面萎縮

解析洞庭湖的地理誤區!洞庭湖減小主要原因不是人禍!

解析洞庭湖的地理誤區!洞庭湖減小主要原因不是人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