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被家长看见和接纳,那么孩子的受挫能力就会比较弱。经常会听到家长们抱怨,说孩子管不住自己,该写作业的时候总想着玩,玩游戏的时候无法控制时间。

看见才是爱

这是一部让父母觉察并反思错误育儿模式,学会真正爱孩子的教育指南。 全国知名抽动症康复专家、育儿博主海夫人历时十年的第二部力作。

海夫人 著

青岛出版社

经常会听到家长们抱怨,说孩子管不住自己,该写作业的时候总想着玩,玩游戏的时候无法控制时间。孩子的自控力恐怕是很多家长最头痛、最关心的问题。

  • 为什么孩子的自控力没有被培养起来?

我和这些家长仔细聊了聊,了解了孩子出生后的带养情况和带养方式,我发现这些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架空了孩子,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出门走路不能走多了,因为觉得小孩子走路多了会不长个子;回家后一定要先喝水;要多吃蔬菜水果,不能吃垃圾食品,完全杜绝垃圾食品;走路时一定要好好走,不能乱跑,摔跤或者磕碰可不行;放学回家后一定要先完成作业才能玩;玩游戏时严格规定时间;等等。

这类家长严格安排孩子的时间,在什么时间就必须干什么事,如果孩子没照做就一直盯着孩子,一直催,或者干脆直接替孩子干了。

越是被过度保护并备受限制的孩子,自控力就越弱,因为自控力是孩子自己在体验中慢慢获得的。比如:这次跑步摔跤了,下次就会注意;这次口渴得厉害,就知道下次要及时喝水;放学回家是先玩后写作业,还是先写作业后玩,自己比较之后才知道哪种方式更好;等等。

家长如果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就意味着家长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机会,因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无法通过别人替代来获得,别人教的都是别人的经验,是通过他的体验和经历探索出的适合他的方法,别人的体验和经历无法代替我们自己的体验和经历。

孩子需要通过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控力,没有体验就谈不上自控力的培养。

  • 有些家长埋怨孩子的受挫能力差

有位家长讲,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于是对上学比较抵触,对参加集体活动也比较抵触。于是这位家长着急了,认为孩子的受挫能力太差,遇到这么点小事就这么难受。

孩子被老师批评了,有情绪反应,于是对上学和集体活动比较抵触,因为怕做不好又被老师批评,这是人之常情。这位家长没有看到孩子的情绪需求和内心需求,只是看到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认为被老师批评是小事,孩子应该表现得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这位家长其实没有看见孩子,看见的只是结果,在意的也是结果,而对最重要的过程毫无作为。

  • 为什么孩子的受挫能力没有被培养起来?

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被家长看见和接纳,那么孩子的受挫能力就会比较弱。因为当孩子遇到挫折后,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孩子需要的是情绪和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批评指责。父母越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表达,孩子自身的能量流动就越好,孩子就会越勇敢,越有能力面对挫折。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这就是一次引导孩子面对挫折的好机会。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表达,让孩子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让孩子把内心的委屈释放出来,才不会压抑在内心深处。

善于接纳孩子表现的父母,犹如一个巨大的容器,会为孩子提供无限成长的空间。只知道评判孩子,给孩子打上负面标签的父母,会人为地限制孩子成长发展的空间。

孩子的境界和人生格局最初都是由父母奠定的。

  • 为什么孩子变得输不起?

经常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输不起,只想赢,输了就发脾气,就很不高兴。为什么孩子变得输不起?

道理很简单,现在的孩子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围着转,从小到大得到的关注太多,受到的空洞表扬太多,做点小事就被猛烈表扬,而且不具体的表扬特别多,比如:你真棒!你太厉害了!

建议家长平时多鼓励孩子,多鼓励孩子的努力过程,少空洞表扬,表扬要具体化。经常得到鼓励的孩子往往比较勇敢,比较注重努力的过程,能够积极面对挫折;经常得到空洞表扬的孩子往往比较虚荣,比较在意结果,害怕面对失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