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汪廣洋的低調並沒有換來太平,他與李善長、胡惟庸一樣,並未得到善終,不僅如此,他還是幾位丞相中,最先被朱元璋清算的人。再後來,李善長告老還鄉,中書省需要人主持,於是,朱元璋就把汪廣洋放在了中書省右丞相的位置上。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鐵腕手段廢除掉傳承千年的宰相制,從此之後,朝中再無丞相。而在明朝建立之初,卻是有過幾位丞相的,他們的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

徐達、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這四個人中,唯獨汪廣洋的名聲相比較其他三人而言,顯得有些薄弱,如果不是特別提醒,恐怕許多人很難會想起還有這樣一位丞相。歸其原因,那就是汪廣洋實在是顯得非常低調。

不過,汪廣洋的低調並沒有換來太平,他與李善長、胡惟庸一樣,並未得到善終,不僅如此,他還是幾位丞相中,最先被朱元璋清算的人!

在明初的創業團隊中,汪廣洋與朱元璋等人不同,他並非寒門子弟,祖上是世代爲官。到了他祖父這一脈,全家從安徽遷至江蘇高郵,因此,汪廣洋也就是高郵人了。

汪廣洋成名很早,與劉伯溫一樣,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才子。因此,他與其他創業團隊的人又有一點不同,他是被朱元璋慕名請來。這一點倒是跟劉伯溫很像。

朱元璋對於汪廣洋十分看重,甚至將他比作自己的諸葛亮,史書記載他“通經史,善篆隸,工詩歌”,他也確實留下了不少的著作。

明史記載,朱元璋登基的第一年,汪廣洋就被派往山東,安撫新歸附的人民。那時候,汪廣洋倒也不負朱元璋厚望,很快就將民衆安撫下來。由於汪廣洋的突出表現,“是年召入爲中書省參政。明年出參政陝西。”

後來,李善長稱病,朱元璋就把汪廣洋安排到中書省,當了個左丞。然而不幸的是,跟他搭班子的人是右丞楊憲。

按理說,左丞比右丞要高上一級的,可是那時楊憲得寵,又專橫跋扈,於是汪廣洋在中書省時顯得格外的低調。

我們都知道,楊憲得勢後,一直在排除異己,連胡惟庸和李善長都不得不避其鋒芒,何況是汪廣洋?

不過,汪廣洋的低調並沒有換來楊憲的手軟。明朝以孝治國,楊憲就向朱元璋告狀說汪廣洋“奉母無狀”,於是汪廣洋遭到貶斥。

明史記載:廣洋依違之,猶爲所忌,嗾御史劾廣洋奉母無狀。帝切責,放還鄉。憲再奏,徙海南。

後來,楊憲被李善長和胡惟庸聯手整垮臺,於是朱元璋就將汪廣洋召回。再後來,李善長告老還鄉,中書省需要人主持,於是,朱元璋就把汪廣洋放在了中書省右丞相的位置上。

可是,汪廣洋當上右丞相後,仍然是謹小慎微,毫無作爲,這讓朱元璋大失所望。就這樣,汪廣洋再次被貶謫。

汪廣洋被貶沒過多久,朱元璋再次啓用他,讓他做了左御史大夫。也許是他覺得不能尸位素餐,總得做點什麼,於是他終於行動了,彈劾了李善長的侄子李祺。

不過,彈劾的罪名有點意思,是說李祺請了六天病假,回來後不謝罪,是大不敬。怎麼看都讓人覺得他是有點耍小聰明的意思。

後來,胡惟庸當上了左丞相,朱元璋擔心胡惟庸坐大,於是又把汪廣洋提到右丞相的位置上來,希望制約一下胡惟庸。

不出所料,這位謹小慎微的右丞相再次成爲了那個唯唯諾諾,裝聾作啞的人了。不僅如此,他還沉溺詩酒,隨波逐流,絲毫沒有達到朱元璋的預期,這讓朱元璋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然而,這樣一個不惹是非,隨波逐流的“好好先生”,最終還是不免被朱元璋賜死,不免讓人覺得唏噓。

汪廣洋剛到朱元璋的團隊時,他表現得非常的精明能幹,也做出了不少貢獻,可爲什麼一到開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呢?

汪廣洋是一個文人,而且是一個聰明人,這一點倒是與劉伯溫有許多相似之處。他知道什麼叫“伴君如伴虎”,知道什麼叫“言多必失”,更知道什麼是“沉默是金”。

然而,他面對的是朱元璋,一個從草根摸爬打滾起來的傳奇帝王。朱元璋疑心非常重,對於文人士子對自己的態度更是特別的敏感。在朱元璋的眼中,汪廣洋的這種行爲被看作是對自己不夠忠心,還有所保留。

從朱元璋的角度出發,他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夠爲他所用,成爲他的一顆棋子,可是汪廣洋的不作爲讓朱元璋覺得這個人不甘心做自己的棋子,久而久之,朱元璋對他的殺心就越來越重。

再者,朱元璋對於權力集中看得比誰都重,他一直在謀劃廢除宰相制。李善長、胡惟庸都是能人,樹大根深,徐達又是開國第一功臣,還是個武將,於是朱元璋就將目光投向了這個軟柿子汪廣洋。

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知道,汪廣洋被殺的起因是“占城入貢事件”,即占城國嚮明王朝進貢,但是中書省沒有及時奏報皇帝。禮部和胡惟庸相互踢皮球,於是汪廣洋就成了這件事的背鍋俠。

本來這件事並不算個大事,頂天了來個貶官而已。可誰也沒想到,朱元璋利用這次事件,再加上他“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書不發楊憲奸”,竟然被處死了!

所以,汪廣洋自當丞相那天起就註定了其結局,歸根結底是朱元璋下的一盤棋,而汪廣洋這個棋子還不怎麼好用。

明史最後結語:“廣洋謹厚自守,亦不能發奸遠禍。俱致重譴,不亦大負爰立之初心,而有愧置諸左右之職業也夫?”

不過呢,汪廣洋似乎早就料到了自己的結局,早早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安排到登州府福山縣,隱姓埋名,逃過一劫。這說明他早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與劉伯溫倒是有幾分相像。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歡迎留言討論。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