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蔣介石爲舉全力於南方“剿共大業”, 將編遣西北軍殘部之事, 交給時任軍委會北平分會委員長張學良, 張決定將西北軍到達晉南的部隊編成一個軍, 納入東北軍指揮體系, 以西北軍爲主要成分的第二十九軍由此成軍:宋哲元任軍長, 下轄三個師:第三十七師, 師長馮治安。時任北平市長兼第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 (時宋哲元不在位) 令第三十七師馮治安師長及駐宛平和盧溝橋的吉星文團長, 嚴密警戒, 準備應戰。


第二十九軍, 全稱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整個國民黨軍歷史上, 曾經六度出現第二十九軍的番號, 部隊來源不一, 存續時間不同。本文第二十九軍特指來源於西北軍, 存續於1930年中原大戰之後和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不久, 以宋哲元爲軍長的第二十九軍。

抗戰名師——第二十九軍

第二十九軍的由來

說起來源於西北軍的第二十九軍, 離不開西北軍的主要創始人馮玉祥。馮玉祥, 字煥章, 1882年11月6日出生於河北青縣興集鎮一個清軍下級軍官家庭。1896年, 馮玉祥在他父親服役的營中當兵。1902年加入袁世凱編練的新軍, 1903年末升任哨長 (排長) 。因讀過一些兵書和操典, 體格魁梧健壯, 聲若洪鐘, 無不良嗜好, 得到第六鎮 (師) 十一協協統 (旅長) 陸建章的器重, 陸建章把自己的內侄女劉貞德許配給了馮玉祥。

抗戰名師——第二十九軍


清政府被推翻後, 袁世凱成立北洋政府。作爲袁世凱親信的陸建章受命編練左路備補軍, 藉助陸建章的關照, 馮玉祥一路升遷, 到1914年任北洋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

由此, 馮玉祥開始有計劃地經營自己的隊伍, 第十六混成旅也就成爲西北軍的發源部隊。1916年, 爲反對袁世凱稱帝, 雲南蔡鍔首起義軍, 護國戰爭爆發。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奉命赴四川迎戰蔡鍔護國軍。在交戰中, 馮玉祥轉而支持護國軍。後袁世凱取消帝制死後, 北洋系分裂爲直、皖、奉三個集團。

馮玉祥雖積極依附直系首腦曹錕和吳佩孚, 但不受其信任。1921年馮玉祥率部入陝, 擊敗陝西督軍陳樹藩的軍隊。同年8月5日, 混成第十六旅改編爲北洋陸軍第十一師, 馮任師長, 不久兼任陝西督軍, 馮進入北洋統治高層。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 馮玉祥爲直系立功但仍受排擠。1924年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 吳佩孚令馮玉祥爲“討逆軍”第三軍總指揮。9月22日, 馮趁北京空虛率部回師, 包圍總統府, 解除總統衛隊旅武裝, 軟禁大總統曹錕。11月4日, 馮玉祥廢除清帝優待條件, 將清朝廢帝溥儀逐出皇宮, 實現北京政變。

馮玉祥將所屬軍隊更名爲中華民國國民軍, 並大量擴軍。至1925年3月6日, 部隊擴編爲5個軍, 馮玉祥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 胡景翼、孫嶽、魏益三、方振武分任第二、三、四、五軍軍長。但國民軍在直、奉、晉軍閥圍攻下, 於1926年失敗;但因爲牽制了吳佩孚、孫傳芳兩大集團數十萬軍閥部隊, 有力策應了廣東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1926年3月下旬, 馮玉祥應邀赴蘇聯考察訪問。同年9月15日回國到達綏西五原地區, 召集國民軍舊部第二、第三軍殘部及方振武第五軍餘部, 於9月17日舉行五原誓師, 宣佈組成統一的國民聯軍, 自任總司令, 全軍集體加入國民黨, 追隨孫中山創建的國民政府。西北軍成爲北伐軍的一支主力部隊。

1927年4月初, 武漢國民政府爲了制衡蔣介石集團的膨脹, 決定撤銷蔣介石擔任司令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 成立兩個集團軍。任命蔣介石爲第一集團軍司令, 馮玉祥爲第二集團軍司令。此後, 又分別任命閻錫山爲第三集團軍司令, 唐生智爲第四集團軍司令。

1927年5月1日, 馮玉祥率西北軍組成的第二集團軍出潼關加入北伐, 5月26日攻取洛陽, 6月1日與武漢國民政府北伐軍在鄭州會師。武漢的汪精衛與南京的蔣介石都極力拉攏馮玉祥。6月10日, 馮玉祥與汪精衛的代表孫科在鄭州舉行會談, 孫科允諾第二集團軍可擴編至7個軍。6月19日, 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舉行會談, 見面即贈馮玉祥50萬元現款, 還允諾此後每月接濟馮部軍餉250萬元。


抗戰名師——第二十九軍

△中原大戰之前的馮玉祥 (左) 與蔣介石 (中) 和閻錫山

1927年夏,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擴張至9個方面軍, 20多個軍, 號稱50萬人, 成爲四個集團軍中兵力最多的部隊。9個方面軍總指揮分別爲孫良誠、孫連仲、韓復榘、宋哲元、嶽維俊、石敬亭、劉鬱芬、劉鎮華、鹿鍾鱗。除各方面軍總指揮兼任一軍軍長外, 旗下軍長還有石友三、秦德純、馬鴻逵、劉汝明、鄧寶珊、楊虎城、龐炳勳等。

打倒了舊軍閥, 國民革命軍內部各派系之間的爭戰隨即展開。1930年2月, 反蔣派結成聯盟。4月1日, 閻錫山就任反蔣聯盟總司令, 馮玉祥、李宗仁分別就任副總司令, 起兵70萬人公開反蔣。蔣介石調集以中央軍爲主力的40萬人組成“討逆軍”。5月9日, 蔣介石坐鎮徐州下達總攻命令, 中原大戰正式爆發。戰局初期膠着, 逐漸轉變爲對蔣軍有利, 至9月初, 反蔣聯盟已呈頹勢。一直密切關注關內戰局的張學良於9月18日通電擁蔣, 率東北軍入關, 戰局急轉直下, 韓復榘、石友三、孫連仲、梁冠英、吉鴻昌、季振同等諸多西北軍高級將領通電擁蔣, 11月4日, 馮、閻通電下野, 馮玉祥苦心經營半輩子的西北軍瓦解。

蔣介石爲舉全力於南方“剿共大業”, 將編遣西北軍殘部之事, 交給時任軍委會北平分會委員長張學良, 張決定將西北軍到達晉南的部隊編成一個軍, 納入東北軍指揮體系, 以西北軍爲主要成分的第二十九軍由此成軍:宋哲元任軍長, 下轄三個師:第三十七師, 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 師長張自忠;暫編第二師, 師長劉汝明;後增加第一三二師, 師長趙登禹。


抗戰名師——第二十九軍

△長城抗戰中的二十九軍大刀隊

第二十九軍的抗戰勳績

第二十九軍成立之初, 駐晉南運城、安邑、聞喜、永濟等四縣, 全軍每月軍餉僅五萬元, 喫飯都是很大問題。軍長宋哲元派總參議蕭振瀛四處活動, 終於得見蔣介石, 大表忠心, 爲籠絡宋哲元及部隊, 蔣介石當即撥款50萬元, 並令此後按中央軍標準全數發放軍餉。

中原大戰中, 西北軍原石友三部投蔣改編爲十三路軍。1931年7月, 石友三率部反蔣, 第二十九軍立場堅定, 不爲石友三所惑, 得到張學良和蔣介石的信任。九一八事變, 張學良一槍不放放棄東北, 爲穩定地區局勢, 1932年8月, 蔣介石下令宋哲元任察哈爾省省主席, 第二十九軍隨即移防河北、察哈爾省地區。

1933年3月初, 日軍入侵到長城沿線。喜峯口是河北、熱河兩省交界一帶長城的隘口, 是北平與熱河的交通咽喉, 也是衛戍京師的重要屏障。2月至5月, 第二十九軍奉命參與長城沿線對日作戰, 所屬第三十七師、三十八師、暫編二師皆參戰。軍長宋哲元向全軍發出“寧爲戰死鬼, 不作亡國奴”的誓言。

3月9日, 日軍佔領喜峯口, 宋聞報派王長海團馳援, 戰士們每人身背一把閃閃發亮的鑌鐵大刀, 到達前線天已昏黑, 即刻投入戰鬥。3月10日, 一○九旅趙登禹旅長令部隊伏於峯巒幽僻之處, 伺敵兵近距戰壕數十米時蜂擁而出, 與敵展開白刃戰。3月11日, 二十九軍出動4個團實施夜襲。次日凌晨三時, 戰鬥打響, 趙登禹、佟澤光兩位旅長身先士卒, 充分發揮大刀的威力進行近距離拼殺。此戰共砍死砍傷敵人逾千名, 繳獲甚豐。這是自“九·一八”事變以來, 日軍遭遇的最頑強抵抗。第二十九軍在喜峯口、羅文裕、馬蘭關等處與日軍浴血苦戰33晝夜, 以抗日雄師名揚長城內外。

此時, 馮玉祥得到共產黨的支持和合作, 聚集原西北軍、東北義勇軍舊部達十萬之衆, 於1933年5月26日在張家口宣佈成立抗日同盟軍, 馮自任總司令。國民黨政府在輿論上對馮玉祥進行圍攻, 調集龐炳勳、關麟徵、馮欽哉、孫殿英等部, 對抗日同盟軍進行討伐。爲避免內戰, 8月14日, 馮玉祥發佈告抗日同盟軍全體將士書後, 離開張家口。第二十九軍軍部隨即進駐張家口, 收編了大部分抗日同盟軍部隊。

1935年6月, 《何梅協定》簽訂, 將原東北軍將領、對日強硬的河北省主席于學忠撤職, 原駐平津的國民黨中央軍及東北軍撤走, 北平幾成軍力真空。第二十九軍總參議蕭振瀛抓住機會, 立即拜會軍委會北平分會主席鮑文樾, 建議以第二十九軍一部駐防北平。鮑文樾別無選擇, 表示同意。第二十九軍即以第三十七師飛速登車從張家口赴北平, 數小時後, 第三十七師即抵達北平西郊清華園至西直門一帶駐紮完畢。

第二十九軍的駐防地擴大到北平、冀中和察哈爾省, 至1936年, 部隊擴編爲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7個獨立旅、1個騎兵旅;即第三十七、三十八、一三二、一四三步兵師, 師長分別爲馮治安、張自忠、趙登禹、劉汝明;第九騎兵師, 師長鄭大章;獨立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九、四十旅;騎兵第十三旅。

1937年, 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年度對華作戰計劃, 準備以14個師團的兵力, 佔領華北、華中、華南地區, 一舉滅亡中國。

上半年開始, 日本調兵遣將, 在華北完成了從東、西、北三面對北平的包圍。是時日本駐屯軍司令部設在天津, 下轄河邊正三混成第四旅團6000餘人, 分駐北平、通縣、天津、塘沽、唐山、秦皇島及山海關等要地。1936年4月18日, 日軍中國駐屯軍增兵, 增派的部隊駐紮在京津鐵路沿線的豐臺地區。

盧溝橋距北平前門15公里, 屬宛平縣, 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日軍控制了盧溝橋, 則封閉了北平的南大門, 北平將失去最後的屏障, 成爲日軍的囊中之物。日軍進駐豐臺之後, 經常以演習爲名在盧溝橋附近挑釁。針對日軍的挑釁性演習, 1937年的五六月間, 第二十九軍把戰鬥力較強的三十七師一一○旅二一九團的主要兵力, 部署在盧溝橋宛平城及附近的長辛店一帶, 在日軍經常演習的地方加強警戒, 以防日軍突然襲擊。

1937年7月7日夜, 駐豐臺日軍河邊旅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 又一次以盧溝橋爲假想攻擊目標, 舉行夜間演習。晚上10點半左右, 突然聽到日軍演習的方位響起一陣槍聲。接着, 日軍通過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 向中國方面提出交涉, 聲稱“駐盧溝橋第二十九軍向他們在附近演習的軍隊射擊, 使部隊出現混亂, 一名叫志村菊太郎的士兵, 被迫進入了宛平城”, 要求進入宛平城進行搜查。

駐守宛平城的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二十九團吉星文團長當即和宛平縣縣長王冷齋對此事進行了調查, 結果查明中國軍隊並無開槍之事, 宛平城內也沒有發現所謂失蹤日軍士兵, 因而拒絕了日軍入城搜查的無理要求。松井則威脅稱:不允許進城搜查, 即武力攻城。

中日雙方交涉之際, 日軍第一聯隊長牟田口廉大佐令駐豐臺的日軍第三大隊長一木清直率一箇中隊趕赴盧溝橋增援。時任北平市長兼第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 (時宋哲元不在位) 令第三十七師馮治安師長及駐宛平和盧溝橋的吉星文團長, 嚴密警戒, 準備應戰。馮治安嚴令吉星文:“寸土不許讓人, 日軍進攻, 盧溝橋即爾等墳墓。”8日凌晨4時許, 日軍包圍宛平城, 以猛烈炮火轟擊宛平城和盧溝橋, 向永定河河堤上的中國軍隊陣地發起進攻。吉星文團奉命還擊。舉世震驚的七七事變, 又稱盧溝橋事變, 由此爆發。

第二十九軍在裝備不利的情況下, 頑強抵抗, 英勇殺敵。但日軍不斷增兵, 敵我力量懸殊, 29日, 南苑失守。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壯烈殉國, 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中彈身亡。宋哲元與秦德純率領部隊撤往保定, 日軍佔領北平和天津, 中國北大門洞開。

1937年8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撤銷第二十九軍番號, 將其部擴編爲第一集團軍, 宋哲元爲集團軍司令;下轄3個步兵軍:以原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和特務旅擴編成第五十九軍, 張自忠任軍長;以原第二十九軍第一四三師和四十旅擴編成第六十八軍, 劉汝明任軍長;以原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一三二師擴編成第七十七軍, 馮治安任軍長。來自西北軍的第二十九軍, 從1930年底至1937年8月, 存續時間約7年, 經長城抗戰之喜峯口大捷, 到“七七事變”堅決抵抗日軍侵略, 威名聲震內外。

第二十九軍主要將領的選擇與歸宿

國共兩黨都對第二十九軍產生了深刻影響, 馮玉祥及第二十九軍衆將領, 基於思想傾向和個人選擇的不同, 命運各異。

馮玉祥黑海罹難。1935年12月, 馮玉祥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盧溝橋事變後, 先後出任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由於與蔣介石關係不睦, 加之與舊部之間關係漸遠, 馮玉祥辭去戰區司令之職。此間, 馮玉祥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時有過從。1945年8月, 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 與馮玉祥多次見面。1946年9月, 馮玉祥夫婦攜女兒、祕書一行, 從上海登船前往美國, 周恩來夫婦爲其送行。1948年4月, 中共中央發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建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 馮受邀回國。7月31日, 馮一行搭乘蘇聯政府的“勝利”號貨輪從紐約出發, 9月1日, 在航行至黑海離蘇聯港口城市敖德薩僅一天航程處發生火災, 馮玉祥不幸罹難, 享年66歲。

宋哲元抑鬱而終。1938年2月20日, 宋哲元升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 仍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3月, 潰敗至鄭州, 4月, 第一集團軍番號被撤消, 宋哲元從此失去直接指揮部隊的權力, 心情抑鬱。7月, 辭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9月, 宋哲元突患肝病, 後又患腦血栓半身麻痹, 于衡山治療休養。1939年後遷重慶、灌縣、成都就醫養病。1940年4月5日, 宋哲元以中風不語病逝, 享年56歲。


抗戰名師——第二十九軍

以“七七事變”中陣亡的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名字命名的北京佟麟閣路△

佟麟閣壯烈殉國。在華北局勢日亟之際, 佟麟閣出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宋哲元被外敵內奸威脅利誘進退兩難, 借爲父親修墓和養病爲名, 於1937年2月底離職, 以佟麟閣代理軍長職務。“七七事變”爆發, 佟麟閣全面負責軍事指揮。7月28日, 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 進犯南苑, 佟麟閣與趙登禹指揮部隊死守南苑, 佟麟閣被機槍射中腿部, 帶傷率部激戰, 頭部再受重傷, 終因流血過多壯烈殉國, 時年45歲。1979年定佟麟閣爲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抗戰名師——第二十九軍

△淮海戰役中起義的何基灃 (左) 與張克俠 (右)

趙登禹血灑南苑。西北軍改編爲第二十九軍, 趙登禹任第三十七師一○九旅旅長。1933年, 率部在長城喜峯口抗戰, 因功被擢升爲一三二師師長。盧溝橋事變爆發, 據守北平南苑的趙登禹率部與日軍血戰6小時, 不幸被日軍的伏兵擊中胸部, 壯烈殉國, 年僅39歲。1949年後, 中央人民政府確認趙登禹將軍爲抗日烈士。

張自忠戰死疆場。抗戰期間, 張自忠率部參加平津作戰、津浦路北段沿線作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 戰功卓著。1938年7月, 張自忠升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5月, 日軍發動宜棗會戰。張自忠率兩個團2000多人東渡襄河, 一路奮勇進攻。日軍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 張毫不畏縮, 指揮部隊向人數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10多次。5月16日下午4時, 所部全軍覆沒, 張自忠戰死, 時年49歲。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張自忠爲革命烈士。

馮治安、劉汝明執迷不悟。張自忠戰死疆場, 馮治安繼任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抗戰勝利, 馮治安被任命爲第三綏靖區司令。淮海戰役中, 第三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陣前起義, 雖經何、張反覆勸導, 馮治安拒絕起義, 但也沒有告發和破壞。1949年, 馮治安去臺灣, 任“中樞戰略顧問”等職。1954年因腦溢血在臺北病逝。

1945年10月, 劉汝明升任鄭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四綏靖區司令官。1948年12月1日第四綏靖區改組爲第八兵團, 劉汝明任司令官。淮海戰役期間, 中共華東局試圖策反劉汝明, 但劉執迷不悟, 中共華東局派出的策反人員全部被殺。1975年4月28日, 劉汝明在臺北病逝。

何基灃、張克俠走向光明。1938年2月, 在周恩來的安排下, 何基灃密訪延安。1939年1月, 何基灃被批准爲中共祕密黨員。張克俠於1929年7月祕密加入中共。西北軍被改編爲第二十九軍, 張克俠任張自忠三十八師參謀長。“七七事變”中, 張克俠任第二十九軍副參謀長。第二十九軍擴編爲第一集團軍後, 張克俠任張自忠第五十九軍參謀長。張自忠升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之後, 張克俠任第三十三集團軍參謀長、副總司令等職。淮海戰役中, 何基灃和張克俠同爲馮治安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之副司令官, 兩人一起率第五十九軍全部、第七十七軍大部共兩萬多人, 於1948年11月28日在賈汪、臺兒莊地區陣前起義, 率部加入人民解放軍序列。張克俠任解放軍三十三軍軍長, 何基灃任解放軍三十四軍軍長。

新中國成立後, 何基灃先後擔任國家水利部副部長、農業部副部長等職。張克俠曾任林業部副部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 第四屆人大代表、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