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近日,廣東、寧夏、山西、浙江、山東、四川等全國多地全面開展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這一場席捲全國的地名“整風”行動來勢洶洶,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夠從網絡上看到相關的報道。

而這其中,西安由於率先將當地超過150個小區和建築物不規範命名名單公佈在網上。並且逐一註明地名存在的不規範問題——如封建色彩、崇洋媚外、怪異難懂、怪誕離奇等,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不規範地名問題在地大物博的中國由來已久,要不要改,如何去改,成爲接下來的關注重點。

六部委劍指的“大洋怪重”究竟是什麼?

2018年底,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6部委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要求對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進行規範化、標準化處理。《通知》明確了“列入清理整治範圍的不規範地名認定原則和標準”,共分爲4個類型。

“大、洋、怪、重”,這是此輪全國不規範地名規範、整改工作的目標所向。那麼,究竟怎樣的地名纔是所謂的“大、洋、怪、重”呢?

:專名或通名的含義遠遠超出地理實體實際地域、地位、規模、功能等特徵的地名。如未經批准,隨意使用“宇宙、中央、天下、世界、環球、歐洲、澳洲、美洲、中國、中華、全國、萬國、特區、首府”等詞語的地名。

:包含外國人名、外國地名,用外語詞命名的地名。但歷史上已經存在、具有紀念意義或反映中外人民友誼的地名,地名用詞含義符合漢語用詞習慣、符合有關規定的除外,如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列寧公園等。

:怪異難懂的“怪地名”,即用字不規範、含義怪誕離奇、含義低級庸俗、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地名。

:重名同音的“重”地名,主要是指一個城鎮內的居民區、建築物和道路、街巷名稱重名或同音。

我們就以已經在網絡上公佈整改名單的西安爲例,像皇城豪門、E陽國際、西格瑪大廈、鑽石王朝、巴黎大廈、東方羅馬花園這樣聽上去就令人感到滿頭霧水的地名(小區名/建築名),長期以來的確成爲城市規範化地名的重要障礙。

但是,如此命名的小區和建築數量,卻遠超大家的想象,如果此時採取一刀切的方式進行全部整改,其行政成本,只怕不是一項小事。

中國城市命名往事

在當下的中國城市圈中,首先普遍存在衣不如新,名不如舊的情況。

舉例來說,當下絲綢之路經濟帶熱度正盛。甘肅作爲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必經之路,其沿線多個地級市的名字,歷史上可追溯至秦皇漢武開疆拓土階段。過程中雖偶有變動或別名,但是兜兜轉轉,最終還是選定了最具歷史韻味的名字。例如——

武威: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爲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

張掖: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衆歸漢。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

平涼: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滅前涼,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有成功的,自然也就有失敗的。關於中國城市改名改到令人懷疑人生的案例,並不罕見。從廬州到合肥,從汝寧到駐馬店,從九原到包頭,從陳倉到寶雞等等,數不勝數。相關推文我們之前也曾安排推送過,這裏我們不再過多進行重複列舉。

當然了,作爲歷史悠久的大國,中國的城市有數千年從未改過名字至今的(邯鄲、長沙、南陽、敦煌等),也有歷朝歷代幾乎總在改來改去的。常言道常在改名路上走,哪有不溼鞋的。改的次數多了,難免改出些不盡如人意的名字來。

但是,凡事似乎總有例外,比如南京。在歷史上,其名字多到令人歎爲觀止的程度——冶城、越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都、天京…

這些名字背後,往往都和特定的政治因素緊密聯繫。比如南京衆多舊稱中最爲人熟知的金陵,其得名緣由同樣複雜,一說是“金陵”原本是鐘山最早的名稱,後來成爲南京的地名;二說是唐《建康實錄》中有“楚之金陵,今石頭城是也,或雲地接華陽金壇之陵,故號金陵”;三說是秦始皇在金陵崗埋金以鎮王氣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

但是無論如何,在今人看來,金陵都是一個極爲風流雅緻的名字。事實上不僅僅是金陵這一個名字,細細看來,南京如此多數量的名字當中,雖風格各異,但是皆頗有韻味。從這個層面看,今人在文字上的造詣,顯然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提升。

改名是一門玄學

當代中國的改名之風,娛樂圈顯然是重要聚集地。這個也很好理解,不是每一個藝人的父母,都能夠在文學和漢語上造詣頗高。當十分“接地氣”的名字伴隨着光鮮亮麗的小鮮肉們站在鎂光燈下時,顯然就非常得不合時宜。起個藝名,合情合理。

城市也是一樣,上文中我們講到了在歷史上老祖宗就給遺留下好名字城市的案例。但是相比千百年前的封建社會,當下中國的行政區劃數量顯然已經今非昔比。一些曾經僅僅是縣級、鎮級,甚至人煙更稀少的村級地區,伴隨着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進程,行政區劃已經有了明顯提升。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曾經的XX村、XX縣由於歷史地位不高,所以名字往往也來自於本鄉本土,約定俗成的“土名”,很難像上文中我們提到的歷史文化名城那樣,名字多有深厚淵源。所以,城市改名,不一定都是失敗的,成功的也大有城在。

舉幾個大家比較熟知的例子——

湖南張家界,目前是十分熱門的旅遊城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年四季遊人如織。而張家界這個名字,是1994年才變更過的。在此之前,原名大庸市。

四川九寨溝,也是國內聞名遐邇的5A級自然風景區。九寨溝縣原名南坪縣,屬於四川省。1998年,南坪縣更名爲“九寨溝縣”。現如今,九寨溝縣得益於九寨溝風景區,名聲斐然。

雲南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縣,2001年,經批准中甸縣更名爲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Shangri-la),在藏語中意爲“心中的日月”。無論是讀音還是文意,香格里拉都更勝一籌。而目前香格里拉蓬勃的旅遊業,顯然也從側面印證了此番改名的成功。

中國人的起名之路,從來都是門玄學。既要講求家族傳承,還有彌補五行風水,還要滿足父母的殷殷期盼。市場空間巨大,甚至由此還養活了很多街邊閒散的算命先生。算命的不起名,絕不能算是個好的占卜藝術家。

在商業中,一直有一種觀點是,那些能夠成功的企業,如阿里巴巴、騰旭、華爲等,名字一定都是起得很成功的。而像錘子這樣的名字,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這樣的觀點,事後諸葛亮的成分更多一些。

誠然,無論是個人、組織、城市乃至國家,有一個朗朗上口,寓意美好的名字,自然能夠增光添彩,增強自信。但是名字決定一切的說法,顯然又言之過重。

就拿中國的城市來說,安徽省會合肥,河北省會石家莊,是公認名字不太成功的典型案例,但是得益於省會的政治地位和交通樞紐,二城在各自所在省份中綜合實力依舊首屈一指。

迴歸到目前全國各地的地名規範整理行動當中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中國城市地名(小區名/建築名)亂象,是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地名命名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現在想要一朝全部糾正,談何容易。抓大放小,求同存異,全面從嚴之後的地名命名,適當修正過往有明顯不合時宜的地名,綜合考慮更名性價比,纔是關鍵所在。

回顧中國千百年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件事兒——知錯就改與矯枉過正之間,從來都只有一線之隔。一些奇怪的地名或許的確無法體現泱泱大國的悠久歷史傳承,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當後人回顧今日中國地名命名亂象時,未嘗不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