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书》到手之后,我先研究了一个星期,才敢拿出来给当时才两岁的女儿讲解。

如果在你还没有心理准备和充分研究的情况下就给孩子讲解,那真是浪费这本书的创意了。

首先把封皮展开,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不同的视角,相同的场景。

这也吸引我们继续读下去。

1.全书没有一个字,却给了你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把这本书从头翻到尾,没有找到一个字,是的,没有一个字。

你让我怎么给孩子讲,其他的书我都是照着书上的文字,加上自己的发挥给女儿讲解。

这本书只能靠我自己发挥了。这就像你要演讲之前得打草稿一样,所以我研究了好几天,还和她爸探讨了好几次。

2.书中没有设定主角,因为主角就是你

这本书好像并不是在讲一个连续的故事,也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角”。

但我觉得主角就是正在看这本书的“你”。

“你”看到了什么?

“你”从哪个角度看?

“你”是在看还是在玩?

3. 这是书,也是玩具

如果当成电脑和钢琴来玩,那么它可以是玩具。

但它更是一本教给孩子认识“角度”的书。

因为电脑也可以这样。

4.看似凌乱,实则主题单纯,箭指红心

电脑、钢琴、冰箱、沙发、、蝴蝶、工具箱、网球场、怪兽的嘴巴……

这些看似凌乱的素材,实际上全是朝着“角度”这个红心射去,力量集中,主题单纯明确。

让孩子在高低、远近、俯视、平视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和探索到这本书的乐趣。

5.纸板书,很巧妙

设计成厚厚的纸板书,一方面容易做出各种造型,另一方面,用力合上会有啪啪的响声,增强趣味感。

比如“啪”的一声,关上冰箱门。

6.给孩子“体会”的过程

对于两岁的女儿来说,给她讲解锐角、钝角这些还太早,但我发现女儿看这本书的状态和看其他书不同。

看其他书她会自己讲书上的内容,比如:“小熊维尼拿蜜罐吃蜂蜜”,“小猫去追小蝴蝶,没追到,怎么办呢?”

这本书就是自己在那里默默的看,默默的翻过来倒过去,一会儿打开,一会儿合上,一会儿又把她的工具箱搬出来玩。

这时我也不去打扰她,让她自己慢慢地体会,我想这个过程很重要。

7.大人的视角也不同

看到这一页的时候,我觉得画的是“屁股”,但她爸觉得是“钩子”。

这页我觉得还可以二次创作,想画成什么都行。别担心,一擦就掉。

8.这一页是不是画错了?

最初翻到这一页的时候,我觉得是不是画错了,为什么书包会在这个方向,但又觉得不太可能画错。

今天突然发现是我看的角度不对,是不是这样看就对了呢,这样看才是帐篷呀。

9.简单的线条,也可以很传神

作者让·朱利安采用简单的线条对书中的人物、动物、物品等进行勾勒,但是却很传神。

比如这张图中小女孩和狗狗的惊讶甚至惊恐的眼神,不约而同的聚焦于这本猫咪封皮的书上,再加上狗狗的身体语言,让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画了什么,让她们会有如此的表情呢?

10.大胆的配色,强烈的视觉冲击

红色的工具箱+黄色和绿色的工具;

红色的背景+绿色的网球场地;

绿色的背景+红色的蝴蝶;

黑色的背景+红色的沙发;

这些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里就不更多剧透了。

蒙氏教育法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曾说过:“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于宝宝智力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官训练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

可见,感官训练对于宝宝的智力和文化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在0-3岁这个阶段,通过感官训练,宝宝能够对事物形成清晰的、纯正的印象。

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触觉、视觉、听觉、视觉、味觉等方面。

其中,视觉训练是指学习和鉴别各种物体的形状、大小、高低和长短等。

《这不是书》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训练,还包括了更高层次的立体感和视角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光滑的厚纸板,带来了美好的触觉;折页设计,提高孩子的动手搭建能力,这些也都是让孩子和大人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觉得未能对这本书“玩”到极致,我和女儿要去继续研究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