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盤點遂昌歷史上5位著名的慈孝人物

“大愛慈爲首,百行孝爲先。”遂昌有着濃厚的慈孝文化底蘊,歷代慈孝事蹟、慈孝人物層出不窮,廣爲流傳。

大孝報國

爲國捐軀——龔楫

龔楫(生卒年不詳),字濟道,馬頭莊人。因父落職和州,遂居和州。明大義,尚氣節。

宋建炎(1127~1130)初,金兀朮部侵佔和州,龔楫奮起親率百餘家衆奔赴襲擊,鄉里3000餘人響應助戰,俘千戶2人,擒金卒數百,繳獲裝備糧草甚多,並將被金兵擄掠去的百姓遣返原籍。正當龔楫欲率部投效滁和鎮撫司之時,金兀朮部前來狙擊,龔楫部下中有怯戰而投河自盡者,龔楫揮旗高呼:“今日與敵戰鬥而死,足稱忠義之士;若不抗敵而投水自盡,與國與己無益!”衆人遂與敵拼搏。後龔楫被圍困,拒不就擒,被敵剁成肉塊,時年僅22歲。

心繫百姓——張貴謨

張貴謨(生卒年不詳),字子智,號兌谷,縣城北隅(今北街)人。宋乾道五年(1169)中進士,歷任吳縣主簿、撫州教授、江山知縣。

任江山知縣時,當地大旱,作物歉收,百姓飢餓,張貴謨下令減免田賦十分之八。郡守在得知消息後,斥責其擅自減賦,張貴謨力陳其害,最終說服郡守。紹熙(1190)元年,張貴謨上萬言疏,請言民力已窮,邦本不固,應免去一切濫徵的賦稅。在任朝奉郎時,張貴謨上殿指陳時政得失,奏民間疾苦18條,宋光宗讚許並採納。紹熙五年,西浙(今江蘇省常州一帶)旱災嚴重,百姓騷動,張貴謨出知常州,措施得宜,救濟饑民50萬餘。

中孝立身

氣節高尚——朱九綸

朱九綸(1575~1645),字廷重,號愔士,二十四都(今湖山鄉奕山村)人。明天啓五年(1625)歲貢。敦孝友,尚氣節,通經史,善詩文。著有《懶雲窩集》《庭訓格言》等。

始授臨海縣訓導時,有貧生因爲拖欠賦稅爲縣役所辱,朱九綸親杖之,並出俸代償。升任柳城縣教諭時,正遇義烏沈縣尉夫婦死於任,朱九綸傾囊助喪,始得歸葬。升紹興府教授時,例有厚獻,朱九綸力卻之,門生贄禮,他也多所不受。

慷慨賑濟——徐景福

徐景福(1826~1881),字介亭,又字丹泉,二十一都(今柘岱口鄉)人。清同治十年(1871)中進士。著有《丹泉海島錄》《校補遂昌山人雜錄》《清華軒詩文集》《深慮論》《論治便須識體論》《治河策》等。

光緒二年(1876),徐景福赴任常熟知縣,適逢江北災民紛至,他便以自身薪俸資遣災民回鄉耕作。第二年,當地蝗災,徐景福出資收購蝗蟲,以激勵民衆抓捕蝗蟲,減少蝗災危害。

小孝齊家

慈孝傳家——獨山葉氏

相傳,獨山村有對葉姓夫婦得了重病,臨終前將4歲的兒子託付給家中一位貼身丫鬟。小官人視丫鬟爲大姊,稍年長,大姊送他到私塾讀書,小官人刻苦攻讀,長大後考取了功名,當了大官。他一直視含辛茹苦的大姊爲親生母親,十分孝敬。

大姊去世後,因出身卑微,不能入祠。小官人便在葉氏宗祠旁建了一座小祠堂,取名“葆守祠”。如今,獨山村還有很多人稱呼母親爲“大姊”。

而在獨山南寨牆,古時有一副對聯:德義相先,庶可廣一方之化;里仁爲美,還教聚萬姓之歡。這副對聯,被獨山人當作積德行善的座右銘。據《葉氏宗譜》記載,明代時,葉氏族人葉弘淵熱心公益事業,創辦家塾,捐置學田;開創義店,方便行旅食宿,種種善行,鄉里稱讚。

另有明代葉以萃樂善好義,在村裏創建育嬰樓,以供村裏少年讀書,同時捐田七十餘畝,以田租收入作爲師生的膳食之費。葉以萃還撫養葉以蕃的兒子葉烜成長,葉烜年長後秉承父、叔風範,在荒歉之年捐納糧食一千餘石,救濟困乏的鄉民。

參考資料:《遂昌縣誌》

《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葉氏:樂善好義 慈孝傳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