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如何将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众多普通的南宁人给出了丰富的答案。

“新愚公”打通两条脱贫路

谭凯元(右)与路桥工程师现场探讨道路修建方案。 (市人社局供图)

【点赞人物】南宁技师学院派驻武鸣区太平镇鄀太村第一书记 谭凯元

【点赞事迹】鄀太村旅游资源丰富,却是贫困村,经过走访、思考,谭凯元总结出制约村子发展的两个原因,一是通往外界的公路,交通不便极大阻碍当地经济发展;二是联通世界的网路,信息不畅使人思想落后,安于现状。经过两年的努力,谭凯元帮助鄀太村修通了通往南宁的公路,同时还修通了该村发家致富的“网路”。

专用APP推广乡村订单旅游

鄀太村属于武鸣区太平镇上江片区,是武鸣区40个贫困村之一,人口2382人,为壮族群众聚集地。2016年贫困户为28户、贫困人口100人。

鄀太村北靠高山,南临水库,森林覆盖率86.7%,风景非常优美,在当地“驴友”圈中小有名气,是骑行、垂钓的好去处,还曾经入选过南宁市体育总会举办的“骑闯天路”资格赛的赛道。

谭凯元结合鄀太村产业发展实际策划了旅游项目——《上江神游》。该项目是以鄀太村为中心,辐射至同贵、均致、联桂等村,上江片区这4个村庄的旅游资源连片开发工程,项目包括24个子项目,并通过搭建APP电子商务平台来推广,形成“互联网+旅游开发+土特产销售”的模式。

在后盾单位南宁技师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谭凯元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设计完成了“上江神游”APP电商平台,并不断满足信息时代下“智慧旅游”的需求。

谭凯元带领鄀太村创业团队参加南宁市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参赛作品就是《上江神游》项目。该项目先后历经了10多次的路演打磨,分别荣获2016年南宁市电子商务创业大赛进取奖、广西电子商务创业大赛三等奖,并入围第二届中国青年APP大赛广西赛区复赛。2017年,又参加了南宁市电子商务创业大赛,与546个参赛项目同台竞争,入选了前30强,获得了创业专家的认可。

目前,鄀太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计划利用“上江神游”APP电商平台,把加入到合作社中的各个致富能人的农家乐推广出去,实现“订单旅游”。

打通不平凡的“平凡之路”

在《上江神游》项目中,道路的畅通是整个计划实施的前提。鄀太村距南宁市区直线距离不过30公里,但道路多为盘山路,狭窄崎岖,一般近3个小时才能到达,给当地群众出行及农产品运输带来很大的不便。谭凯元发现经鄀太村往五塘镇方向的一些林间小道可以缩短去往南宁的路程,便考了摩托车驾驶执照,驾驶摩托车在林间小道上勘测、探路。由于上江片区尚未有专门的地形图,他通过对谷歌地图截图的方式一张张拼凑出完整的上江地图,并在地图上对计划修建的路线进行绘制。

就这样,谭凯元一边承担着繁重的扶贫工作,一边与隔壁村第一书记一起探路。这段路地跨武鸣、兴宁两个城区,涉及高峰林场和几个村集体及部分村民的林地。另外修路所需的资金涉及交通、扶贫、水库移民等多个部门。为了办成这件事,谭凯元把修路申请报告提交给各个职能部门及各个他认为能够帮助修路立项的领导干部……

为了记载探路的这些时光,他还将行车视频剪成了一个《平凡之路》的MV,MV里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出日落的镜头,饱含着多少没有说出口的汗水和泪水,感动着当地的干部和群众。

圆了上江人民的“修路梦”

造桥修路,民心所盼,上江群众自发成立了“上江至五塘道路建设筹备组”,不到一个月时间,村委收到了来自上千名上江片区群众的修路补偿款。

群众的致富意愿与期盼,是谭凯元坚持下来的动力。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历经探路、规划、申报、勘探、立项、集资、征地、赔偿等流程,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注与大力支持下,上江片区至五塘镇道路建设项目终于立项,并于2017年国庆节前夕开工。经过8个月的建设,现在已经铺设好路基,即将进入路面硬化施工,预计今年7月底就可完建设道路建设。

道路计划建设总长为10.46公里,路基宽7米,投入资金为725.56万元。该道路建成后,将连接两头已有的水泥路,结束鄀太村到南宁市区需绕道通行的历史,村民们进城将少走36公里的山路。

今年4月25日,凝聚着谭凯元心血的“上江神游”APP也正式上线了,下载了该APP的游客可以打开实时视频功能,随时随地了解上江片区旅游资源。(南宁日报记者 莫岚远 通讯员 韦雨丹)

退而不休“和事佬” 两袖清风不言苦

龚沃真(右)在研判争议地权属。 (邓国华 摄)

【点赞人物】江南区信访调处中心调解员 龚沃真

【点赞事迹】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因为党性觉悟高、法规政策熟、业务能力强、为人品质好、胸怀宽广,在南宁全市甚至全区调处工作战线上小有名气,人称“五不老龚”(心不乱、忙不慌、问不倒、请不动、给不要)。

业务娴熟

纠纷调处维护稳定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从江南区奥园小区至江南区行政中心,上下班时间经常可见一位衣着整洁、精神矍铄的“歌手”在放歌。他就是江南区信访调处中心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员龚沃真。

龚沃真工作勤奋十分敬业,国务院及各部、自治区所颁布的涉及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的法规政策他无所不通,江南辖区所有相关案件纠纷发生的时间、亩数、涉及人数、相关证据、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一谈到这些情况,他便滔滔不绝,思路清晰,分析到位,条理清楚。

“调处纠纷不是看谁的声音大、谁凶谁厉害,只有恰当地运用法律讲道理才会让双方都信服。”龚沃真说,“法规政策不仅要熟记,关键是要会用、用活、用准、用到位,同时要学会从成功案例中总结经验、寻找技巧,不仅能够维护好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有效地避免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维护,这是做好权属纠纷调处工作的最高境界。”

两袖清风

心无杂念周到服务

“用两袖清风来描述老龚绝对恰如其分。”龚沃真的同事廖学堂告诉记者,“老龚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我们办公室人员的要求一样严格。”从事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处工作近40年的龚沃真,接过的案件不计其数,几亩山林土地、价值近亿元的争议地盘,他沉着应对,以娴熟的调处技能依法调处,成功抑制了无数起即将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从来不接受任何馈赠、宴请。

“不管是哪一方给的钱或物都不能要,这不仅违法犯罪,更是违背道德良心,调处成功的土地本来就应该归权属人所有,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系,有什么理由收取老百姓的好处费?”当记者问及龚沃真调处成功了那么多值钱的土地为何不收一些好处费时,他很淡定地告诉记者:“我是公务员,我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政府行政是否依法依规,是否公正公平,所以必须心无杂念,业务精湛,周到服务。”

记者了解到,龚沃真两袖清风,为人坦荡,生活俭朴,一双鞋子穿了十几年都没舍得扔。但他从来没有动过歪脑筋打过歪主意,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工作每一天。这也是他能每天心情舒畅、歌声不断的原因。

退而不休

工作岗位发光发热

龚沃真去年6月到了退休年龄,面对办公室人手少、业务重的难题,领导竭力挽留,他主动放弃外面公司高薪聘请的机会,退而不休坚持正常上下班,每天仍然忙于调处工作。他说:“受党委、政府的信任,让我从事纠纷调处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政策比较熟悉,对纠纷当事人的心情比较了解,退休了如果到别的地方上班或待在家里,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就无法运用了,这次能再回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同事传授经验,为群众服务,我觉得很值。”

记者问他现在的待遇时,龚沃真笑着说:“没问过单位给不给钱,我有退休金,老婆孩子都有工作,人不是收入高和钱多就是有价值,人的意义是用价值衡量不了的,我现在的生活每天都过得有意义。”(南宁日报记者 阮晓莹 通讯员 郭超前)

务实村干勇担当 创新模式谋发展

【点赞人物】上林县木山乡厂圩村村支书、联宝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卢纪萍

【点赞事迹】通过开创“党建带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山林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中药材鸦胆子种植等项目,并成立了上林县木山乡厂圩村联宝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民务工”模式吸收贫困户,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党建带扶贫 发展产业

“厂圩村是全乡贫困户最多的贫困村,脱贫任务重、压力大。作为村支书,我必须选准扶贫产业,带领全村群众脱贫。” 卢纪萍说。木山乡厂圩村有5000多人,其中贫困户304户1233人。全村以种植玉米、甘蔗、养牛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产业结构单一。厂圩村下辖14个自然屯,山地资源丰富,全村共有1.5万亩公益林。

炎夏时节,卢纪萍迎着炎热的天气赶往她的“秘密”基地——位于山坡上的鸦胆子中药材种植基地。卢纪萍走遍各个点认真查看了鸦胆子的长势,这些长势优良的鸦胆子是去年刚种下的,现已有约60厘米高。

自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厂圩村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开创“党建带扶贫” 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山林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中药材鸦胆子种植等项目。目前全村种有100亩鸦胆子,采用仿野生种植方法种在无农药污染的山坡上,保证药材的品质,又使山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卢纪萍的带领下,村“两委”成员积极谋划脱贫产业项目,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并外出考察学习。2016年5月,厂圩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上林县木山乡厂圩村联宝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核心成员共有9名村干,均为基层党员。

合作社主要发展薯尖、中药材鸦胆子种植和黑猪养殖等三大产业。目前共种植薯尖213亩、鸦胆子205亩,已建成1间40立方米的冷藏库,可储存薯尖5000公斤;黑猪养殖场正在建设中。

当好领头雁 促农增收

在卢纪萍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迅速。为让更多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民务工”模式,吸收了59户农户参与到合作社的种植生产活动中,其中有49户贫困户。合作社除了支付农户每亩500元的租金,还优先雇佣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按照每天80元的标准签订雇佣协议,贫困户每人每月平均增收1200元以上。

“我在合作社做工,每月约有1500元收入。”贫困户蓝连贵一边除草一边笑着说,“我已经从合作社领到6000元工钱了,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卢纪萍说,薯尖收成时,合作社每天至少聘请20多名劳动力来采摘。薯尖每亩年产纯利润约3000元,合作社每卖出1公斤薯尖,就提取0.06元作为厂圩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要想得到群众信任,就得以实干来树立榜样。作为一名村支书,我深知担子的重量,同时也看到了期望和希望。现在正是发挥党员作用,争当领头雁,践行‘两学一做’精神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拿出魄力用行动去发展产业。我们还将继续考察发展更多产业,为贫困户量身制定发展计划,早日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卢纪萍说。

下一步,厂圩村联宝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将以基地为核心,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抱团拓展青椒、莲藕、四季豆等绿色蔬菜品种,并养殖黑猪,利用黑猪粪便作为果蔬、中药材的肥料,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厂圩村的产业圈,力争辐射全村贫困户,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南宁日报记者 吴子贤 通讯员 蓝海通)

废水“搬运工” 环境“守护者”

谢卓宏正在对排污口的水质状况进行化验。 胡光磊 摄

【点赞人物】百威英博啤酒(南宁)有限公司BTS小组班长 谢卓宏

【点赞事迹】BTS即微生物水处理系统,该系统承担着啤酒生产所产生废水的处理任务,每天,谢卓宏都带领着BTS小组开展工作,确保这个庞大的处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并保证处理过的水达到排放标准。谢卓宏提出许多建议,成功提升了该系统的运行效率,使日处理污水量达到1000吨,排放标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把好污水排放最后一道关

广西—东盟经开区里建湖是开发区居民日常避暑之地。但很多人不知道,湖里的水竟是啤酒厂的生产废水。在开发区,企业的生产废水不是随便排放到江河中,而是经过处理,变为市政用水用于环卫洒扫或景观湖用水,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把废水“运”到里建湖的,是百威公司的一位29岁小伙子——谢卓宏,作为该公司BTS小组的班长,他主要负责公司的废水处理,让废水达到排放无染污的标准。

“国家规定的行业废水的处理液排放COD指标达到50PPM以下,才可以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谢卓宏自豪地说,“从我们这里处理后排出去的水,可以稳定在20多PPM,这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自2013年到百威公司以来,谢卓宏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天来往于控制车间、化验室和取样口之间,循环往复地做着排水点取样、对比化验报告、观察系统运行情况这些乏味的工作。

几年如一日,谢卓宏尽全力把好污水排放最后一道关口。“我们必须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关,每时每刻都要把关,不能放松,我自己除要亲力亲为保证水的质量以外,还要确保我的组员能够24小时进行监控,坚决做到不排放一滴不合格的水。”谢卓宏说。

精益求精提升污水处理效率

微生物水处理系统承担着百威公司全部生产废水的处理任务,谢卓宏除了要确保这个庞大的系统能够正常运转,还要尽可能提高它的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减少工作量,才能让团队有更多的精力处理系统的突发问题,进一步确保正常运转。“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谢卓宏说。

在同事眼中,谢卓宏对系统的工艺精益求精,“每次遇到突发状况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他就会很自觉地把问题找出来,去改进或解决掉。”同事邓宏露告诉记者。

从系统建设初期,谢卓宏就参与工程设计和建设,凭借着一股爱钻研、勤思考的干劲,不断摸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他对系统不断升级完善,如今的微生物水处理系统更智能,也更高效。

“我们花了10个月的时间,对系统的过程监控、程序设计进行了改变,成功将所有突发问题都交给电脑处理,大大减小了我们的工作量。”谢卓宏说。如今只要出现水质波动等突发情况,电脑会提前发出警告,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从升级完成以后,这套系统还未出现过“停摆”的情况。“我们完成了稳定高效运转的目标。”谢卓宏说。

污水零排放成为循环化改造典范

经过几年的努力,谢卓宏对公司微生物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技术本领,并从一名一线员工成长为一名行业精英。

微生物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和优化,让百威公司得以在2017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不仅节约了当地的水资源,还为广西—东盟经开区的循环化改造提供了典范,对于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谢卓宏的目标还将更进一步,他说:“作为一名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工厂排出去的水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清澈。”(南宁日报记者 胡光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