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在於實踐。如何將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衆多普通的南寧人給出了豐富的答案。

“新愚公”打通兩條脫貧路

譚凱元(右)與路橋工程師現場探討道路修建方案。 (市人社局供圖)

【點贊人物】南寧技師學院派駐武鳴區太平鎮鄀太村第一書記 譚凱元

【點贊事蹟】鄀太村旅遊資源豐富,卻是貧困村,經過走訪、思考,譚凱元總結出制約村子發展的兩個原因,一是通往外界的公路,交通不便極大阻礙當地經濟發展;二是聯通世界的網路,信息不暢使人思想落後,安於現狀。經過兩年的努力,譚凱元幫助鄀太村修通了通往南寧的公路,同時還修通了該村發家致富的“網路”。

專用APP推廣鄉村訂單旅遊

鄀太村屬於武鳴區太平鎮上江片區,是武鳴區40個貧困村之一,人口2382人,爲壯族羣衆聚集地。2016年貧困戶爲28戶、貧困人口100人。

鄀太村北靠高山,南臨水庫,森林覆蓋率86.7%,風景非常優美,在當地“驢友”圈中小有名氣,是騎行、垂釣的好去處,還曾經入選過南寧市體育總會舉辦的“騎闖天路”資格賽的賽道。

譚凱元結合鄀太村產業發展實際策劃了旅遊項目——《上江神遊》。該項目是以鄀太村爲中心,輻射至同貴、均致、聯桂等村,上江片區這4個村莊的旅遊資源連片開發工程,項目包括24個子項目,並通過搭建APP電子商務平臺來推廣,形成“互聯網+旅遊開發+土特產銷售”的模式。

在後盾單位南寧技師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譚凱元花費大量的業餘時間設計完成了“上江神遊”APP電商平臺,並不斷滿足信息時代下“智慧旅遊”的需求。

譚凱元帶領鄀太村創業團隊參加南寧市電子商務創業大賽,參賽作品就是《上江神遊》項目。該項目先後歷經了10多次的路演打磨,分別榮獲2016年南寧市電子商務創業大賽進取獎、廣西電子商務創業大賽三等獎,併入圍第二屆中國青年APP大賽廣西賽區複賽。2017年,又參加了南寧市電子商務創業大賽,與546個參賽項目同臺競爭,入選了前30強,獲得了創業專家的認可。

目前,鄀太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計劃利用“上江神遊”APP電商平臺,把加入到合作社中的各個致富能人的農家樂推廣出去,實現“訂單旅遊”。

打通不平凡的“平凡之路”

在《上江神遊》項目中,道路的暢通是整個計劃實施的前提。鄀太村距南寧市區直線距離不過30公里,但道路多爲盤山路,狹窄崎嶇,一般近3個小時才能到達,給當地羣衆出行及農產品運輸帶來很大的不便。譚凱元發現經鄀太村往五塘鎮方向的一些林間小道可以縮短去往南寧的路程,便考了摩托車駕駛執照,駕駛摩托車在林間小道上勘測、探路。由於上江片區尚未有專門的地形圖,他通過對谷歌地圖截圖的方式一張張拼湊出完整的上江地圖,並在地圖上對計劃修建的路線進行繪製。

就這樣,譚凱元一邊承擔着繁重的扶貧工作,一邊與隔壁村第一書記一起探路。這段路地跨武鳴、興寧兩個城區,涉及高峯林場和幾個村集體及部分村民的林地。另外修路所需的資金涉及交通、扶貧、水庫移民等多個部門。爲了辦成這件事,譚凱元把修路申請報告提交給各個職能部門及各個他認爲能夠幫助修路立項的領導幹部……

爲了記載探路的這些時光,他還將行車視頻剪成了一個《平凡之路》的MV,MV裏每一個看似平凡的日出日落的鏡頭,飽含着多少沒有說出口的汗水和淚水,感動着當地的幹部和羣衆。

圓了上江人民的“修路夢”

造橋修路,民心所盼,上江羣衆自發成立了“上江至五塘道路建設籌備組”,不到一個月時間,村委收到了來自上千名上江片區羣衆的修路補償款。

羣衆的致富意願與期盼,是譚凱元堅持下來的動力。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歷經探路、規劃、申報、勘探、立項、集資、徵地、賠償等流程,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注與大力支持下,上江片區至五塘鎮道路建設項目終於立項,並於2017年國慶節前夕開工。經過8個月的建設,現在已經鋪設好路基,即將進入路面硬化施工,預計今年7月底就可完建設道路建設。

道路計劃建設總長爲10.46公里,路基寬7米,投入資金爲725.56萬元。該道路建成後,將連接兩頭已有的水泥路,結束鄀太村到南寧市區需繞道通行的歷史,村民們進城將少走36公里的山路。

今年4月25日,凝聚着譚凱元心血的“上江神遊”APP也正式上線了,下載了該APP的遊客可以打開實時視頻功能,隨時隨地瞭解上江片區旅遊資源。(南寧日報記者 莫嵐遠 通訊員 韋雨丹)

退而不休“和事佬” 兩袖清風不言苦

龔沃真(右)在研判爭議地權屬。 (鄧國華 攝)

【點贊人物】江南區信訪調處中心調解員 龔沃真

【點贊事蹟】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處工作,因爲黨性覺悟高、法規政策熟、業務能力強、爲人品質好、胸懷寬廣,在南寧全市甚至全區調處工作戰線上小有名氣,人稱“五不老龔”(心不亂、忙不慌、問不倒、請不動、給不要)。

業務嫺熟

糾紛調處維護穩定

“滿腔熱血唱出青春無悔……”從江南區奧園小區至江南區行政中心,上下班時間經常可見一位衣着整潔、精神矍鑠的“歌手”在放歌。他就是江南區信訪調處中心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員龔沃真。

龔沃真工作勤奮十分敬業,國務院及各部、自治區所頒佈的涉及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的法規政策他無所不通,江南轄區所有相關案件糾紛發生的時間、畝數、涉及人數、相關證據、引發羣體性事件的可能性……一談到這些情況,他便滔滔不絕,思路清晰,分析到位,條理清楚。

“調處糾紛不是看誰的聲音大、誰兇誰厲害,只有恰當地運用法律講道理纔會讓雙方都信服。”龔沃真說,“法規政策不僅要熟記,關鍵是要會用、用活、用準、用到位,同時要學會從成功案例中總結經驗、尋找技巧,不僅能夠維護好糾紛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能有效地避免羣體性事件,維護社會和諧維護,這是做好權屬糾紛調處工作的最高境界。”

兩袖清風

心無雜念周到服務

“用兩袖清風來描述老龔絕對恰如其分。”龔沃真的同事廖學堂告訴記者,“老龔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對我們辦公室人員的要求一樣嚴格。”從事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處工作近40年的龔沃真,接過的案件不計其數,幾畝山林土地、價值近億元的爭議地盤,他沉着應對,以嫺熟的調處技能依法調處,成功抑制了無數起即將發生的羣體性事件,從來不接受任何饋贈、宴請。

“不管是哪一方給的錢或物都不能要,這不僅違法犯罪,更是違背道德良心,調處成功的土地本來就應該歸權屬人所有,這也是我們的職責所繫,有什麼理由收取老百姓的好處費?”當記者問及龔沃真調處成功了那麼多值錢的土地爲何不收一些好處費時,他很淡定地告訴記者:“我是公務員,我的一言一行都會關係到政府行政是否依法依規,是否公正公平,所以必須心無雜念,業務精湛,周到服務。”

記者瞭解到,龔沃真兩袖清風,爲人坦蕩,生活儉樸,一雙鞋子穿了十幾年都沒捨得扔。但他從來沒有動過歪腦筋打過歪主意,乾乾淨淨、輕輕鬆鬆工作每一天。這也是他能每天心情舒暢、歌聲不斷的原因。

退而不休

工作崗位發光發熱

龔沃真去年6月到了退休年齡,面對辦公室人手少、業務重的難題,領導竭力挽留,他主動放棄外面公司高薪聘請的機會,退而不休堅持正常上下班,每天仍然忙於調處工作。他說:“受黨委、政府的信任,讓我從事糾紛調處工作,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對政策比較熟悉,對糾紛當事人的心情比較瞭解,退休瞭如果到別的地方上班或待在家裏,所積累的工作經驗就無法運用了,這次能再回來爲黨委、政府分憂,爲同事傳授經驗,爲羣衆服務,我覺得很值。”

記者問他現在的待遇時,龔沃真笑着說:“沒問過單位給不給錢,我有退休金,老婆孩子都有工作,人不是收入高和錢多就是有價值,人的意義是用價值衡量不了的,我現在的生活每天都過得有意義。”(南寧日報記者 阮曉瑩 通訊員 郭超前)

務實村幹勇擔當 創新模式謀發展

【點贊人物】上林縣木山鄉廠圩村村支書、聯寶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盧紀萍

【點贊事蹟】通過開創“黨建帶扶貧”產業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山林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引進中藥材鴉膽子種植等項目,併成立了上林縣木山鄉廠圩村聯寶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民務工”模式吸收貧困戶,帶領全村脫貧致富。

黨建帶扶貧 發展產業

“廠圩村是全鄉貧困戶最多的貧困村,脫貧任務重、壓力大。作爲村支書,我必須選準扶貧產業,帶領全村羣衆脫貧。” 盧紀萍說。木山鄉廠圩村有5000多人,其中貧困戶304戶1233人。全村以種植玉米、甘蔗、養牛和外出務工爲主要收入來源,產業結構單一。廠圩村下轄14個自然屯,山地資源豐富,全村共有1.5萬畝公益林。

炎夏時節,盧紀萍迎着炎熱的天氣趕往她的“祕密”基地——位於山坡上的鴉膽子中藥材種植基地。盧紀萍走遍各個點認真查看了鴉膽子的長勢,這些長勢優良的鴉膽子是去年剛種下的,現已有約60釐米高。

自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廠圩村在村黨支部的帶動下,開創“黨建帶扶貧” 的產業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山林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引進中藥材鴉膽子種植等項目。目前全村種有100畝鴉膽子,採用仿野生種植方法種在無農藥污染的山坡上,保證藥材的品質,又使山林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盧紀萍的帶領下,村“兩委”成員積極謀劃脫貧產業項目,多次召開會議研討並外出考察學習。2016年5月,廠圩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上林縣木山鄉廠圩村聯寶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核心成員共有9名村幹,均爲基層黨員。

合作社主要發展薯尖、中藥材鴉膽子種植和黑豬養殖等三大產業。目前共種植薯尖213畝、鴉膽子205畝,已建成1間40立方米的冷藏庫,可儲存薯尖5000公斤;黑豬養殖場正在建設中。

當好領頭雁 促農增收

在盧紀萍的帶領下,合作社發展迅速。爲讓更多貧困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民務工”模式,吸收了59戶農戶參與到合作社的種植生產活動中,其中有49戶貧困戶。合作社除了支付農戶每畝500元的租金,還優先僱傭貧困戶到基地務工,按照每天80元的標準簽訂僱傭協議,貧困戶每人每月平均增收1200元以上。

“我在合作社做工,每月約有1500元收入。”貧困戶藍連貴一邊除草一邊笑着說,“我已經從合作社領到6000元工錢了,對脫貧致富充滿信心。”

盧紀萍說,薯尖收成時,合作社每天至少聘請20多名勞動力來採摘。薯尖每畝年產純利潤約3000元,合作社每賣出1公斤薯尖,就提取0.06元作爲廠圩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爲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2萬元以上。

“要想得到羣衆信任,就得以實幹來樹立榜樣。作爲一名村支書,我深知擔子的重量,同時也看到了期望和希望。現在正是發揮黨員作用,爭當領頭雁,踐行‘兩學一做’精神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拿出魄力用行動去發展產業。我們還將繼續考察發展更多產業,爲貧困戶量身制定發展計劃,早日摘掉貧困村的帽子。”盧紀萍說。

下一步,廠圩村聯寶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將以基地爲核心,在村“兩委”幹部的帶領下,抱團拓展青椒、蓮藕、四季豆等綠色蔬菜品種,並養殖黑豬,利用黑豬糞便作爲果蔬、中藥材的肥料,發展循環經濟,打造廠圩村的產業圈,力爭輻射全村貧困戶,帶動他們脫貧致富。(南寧日報記者 吳子賢 通訊員 藍海通)

廢水“搬運工” 環境“守護者”

謝卓宏正在對排污口的水質狀況進行化驗。 胡光磊 攝

【點贊人物】百威英博啤酒(南寧)有限公司BTS小組班長 謝卓宏

【點贊事蹟】BTS即微生物水處理系統,該系統承擔着啤酒生產所產生廢水的處理任務,每天,謝卓宏都帶領着BTS小組開展工作,確保這個龐大的處理系統能夠正常運轉,並保證處理過的水達到排放標準。謝卓宏提出許多建議,成功提升了該系統的運行效率,使日處理污水量達到1000噸,排放標準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把好污水排放最後一道關

廣西—東盟經開區裏建湖是開發區居民日常避暑之地。但很多人不知道,湖裏的水竟是啤酒廠的生產廢水。在開發區,企業的生產廢水不是隨便排放到江河中,而是經過處理,變爲市政用水用於環衛灑掃或景觀湖用水,大大節約了水資源,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把廢水“運”到裏建湖的,是百威公司的一位29歲小夥子——謝卓宏,作爲該公司BTS小組的班長,他主要負責公司的廢水處理,讓廢水達到排放無染污的標準。

“國家規定的行業廢水的處理液排放COD指標達到50PPM以下,纔可以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謝卓宏自豪地說,“從我們這裏處理後排出去的水,可以穩定在20多PPM,這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自2013年到百威公司以來,謝卓宏一直默默無聞地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每天來往於控制車間、化驗室和取樣口之間,循環往復地做着排水點取樣、對比化驗報告、觀察系統運行情況這些乏味的工作。

幾年如一日,謝卓宏盡全力把好污水排放最後一道關口。“我們必須每一個環節都要把關,每時每刻都要把關,不能放鬆,我自己除要親力親爲保證水的質量以外,還要確保我的組員能夠24小時進行監控,堅決做到不排放一滴不合格的水。”謝卓宏說。

精益求精提升污水處理效率

微生物水處理系統承擔着百威公司全部生產廢水的處理任務,謝卓宏除了要確保這個龐大的系統能夠正常運轉,還要儘可能提高它的效率。他認爲,提高效率、減少工作量,才能讓團隊有更多的精力處理系統的突發問題,進一步確保正常運轉。“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謝卓宏說。

在同事眼中,謝卓宏對系統的工藝精益求精,“每次遇到突發狀況影響了系統的穩定性,他就會很自覺地把問題找出來,去改進或解決掉。”同事鄧宏露告訴記者。

從系統建設初期,謝卓宏就參與工程設計和建設,憑藉着一股愛鑽研、勤思考的幹勁,不斷摸索、不斷鑽研、不斷創新。他對系統不斷升級完善,如今的微生物水處理系統更智能,也更高效。

“我們花了10個月的時間,對系統的過程監控、程序設計進行了改變,成功將所有突發問題都交給電腦處理,大大減小了我們的工作量。”謝卓宏說。如今只要出現水質波動等突發情況,電腦會提前發出警告,提醒工作人員及時處理。從升級完成以後,這套系統還未出現過“停擺”的情況。“我們完成了穩定高效運轉的目標。”謝卓宏說。

污水零排放成爲循環化改造典範

經過幾年的努力,謝卓宏對公司微生物水處理系統的運行情況瞭如指掌,練就了一套過硬的技術本領,並從一名一線員工成長爲一名行業精英。

微生物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和優化,讓百威公司得以在2017年實現了污水零排放,不僅節約了當地的水資源,還爲廣西—東盟經開區的循環化改造提供了典範,對於改善環境,保護水資源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社會效益要遠遠大於經濟效益。

謝卓宏的目標還將更進一步,他說:“作爲一名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工廠排出去的水越來越乾淨,越來越清澈。”(南寧日報記者 胡光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