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就這樣一個神器,它的名字叫做免戰牌,顧名思義他的意識就是說,知道打不過對手了,所以就會在城牆上高掛這個令牌,對面的敵軍就會無可奈何,只好放棄攻打,歷史上其實就發生過一次真正的掛牌免戰的事情,這事件發生的背景就是靖難之役。

當年燕王朱棣不服自己的侄子當皇帝,所以舉兵開始造反,奪取建文帝的皇位,他的十萬大軍一路從北京打到了南京城,基本上沒喫過敗仗,可唯獨在一個城池,喫了一個敗仗,這座城池的發生地點就是濟南,當年守將鐵鉉是一塊啃不動的骨頭,非常的會防守,朱棣愣是打了三個月也沒有攻下這個城池,朱棣被逼急了,決定挖開大堤將黃河水引到城池,就黃河水衝破城池。

面對這樣的事情,鐵鉉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派城中的士兵到燕王的營帳中,投降哭訴,讓燕王的軍隊撤退十里,讓單騎入城接受城中投降,朱棣相信之後,就派了幾個人士兵到城門。不想城門上竟然暗藏了千斤閘,砸中了朱棣的馬頭,朱棣知道被騙了,非常生氣,決定使用炮火攻城。

眼看朱棣用王牌武器攻城了,鐵鉉就着急了,所以就使用了一個免戰牌,用一個大木牌上面寫了“太祖高皇帝之神位”,要是朱棣還敢繼續攻打的話,就是不孝,所以朱棣真的沒敢用火炮攻城,濟南城得以保住。

沒辦法了,朱棣只好跑了,不在從濟南城開始取道,選擇其他城池,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心裏還非常封仇恨當年讓他沒招的鐵鉉,派人將鐵鉉給抓住,殘忍的對他施以酷刑,他的妻女也被連累送入教坊司,不過鐵鉉的忠義之名名垂青史,現在濟南城還尊稱他爲守城之神。

其實說到底,這個免戰牌的意思就是告訴敵軍,我不會出門迎戰,敵軍可以選擇撤退也可以選擇攻城,隨便敵軍怎麼做,只不過出免戰牌的那一方在城中防守而已,像免戰牌這種東西雖然說是神器,可是這樣的做法會打擊士兵的士氣,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很少會使用這個東西。

而免戰牌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免戰方一個時間考慮是否要投降,不過有約定的時間規定,最多一兩天,若是還沒回復,對方可能就會採取進攻的方式,具體行動還要看兩方的態度,可能免戰方是想拖延時間等待援兵,所以免戰牌不一定會免戰,對方想攻就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