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運動會上的陀螺比賽在平整無礙的地面上進行,由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拋擲自己的陀螺擊打守方的陀螺,將守方陀螺擊出比賽場區,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賽場區旋轉的時間更長則得分。進攻區:以底線中點向兩側3米處各畫一條與底線垂直的平行線,線長2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小娟

陀螺,又叫“打陀螺”、“老牛”,是青少年較爲熟悉的玩具,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

全國民族運動會項目科普之陀螺:中國最早的“娛樂項目”

如今這項古老的運動已經風靡世界,是一項深受人們喜愛的健身運動。

別看市面上各國版本的木製、鋼鐵、塑料陀螺風行一時,其實中國纔是陀螺運動的發源地。

陀螺在我國可追溯到約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1926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灰土風嶺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製的小陀螺,因此陀螺又有中國最早的娛樂項目之稱。

我國有關陀螺的最早記載在宋朝,有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名叫“千千”。

千千是一個長約3公分的的針形物體,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擰着旋轉,看誰轉的久,是當時深宮中的妃嬪宮女打發時間的遊戲。

而陀螺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經物略——二春場》記載了一首民謠: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由此可見,明朝時期陀螺已經作爲名詞出現,而當時的陀螺也已經成爲了民間兒童的普遍玩具。

時至今日,陀螺依然受到人們的歡迎,它集休閒、娛樂、運動於一身,看似在玩,卻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健身了。

每一鞭子抽下去,渾身上下都得到了運動,想讓陀螺轉得又快又穩,需要有強健的身體,還需要有高超的技巧。

陀螺形狀各異、玩法多樣,深受彝、壯、佤、瑤、傣、黎、畲、白、基諾、拉祜等少數民族的喜愛,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福建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廣泛流傳。

1995年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打陀螺被列爲比賽項目,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間遊戲登上了中國民族體育競技的大舞臺,2003年在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前更名爲陀螺。

民族運動會上的陀螺比賽在平整無礙的地面上進行,由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拋擲自己的陀螺擊打守方的陀螺,將守方陀螺擊出比賽場區,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賽場區旋轉的時間更長則得分。

這項比賽極具觀賞價值,運動員矯健的身姿,優美的動作以及高超的技巧都會讓你眼界大開,感受到陀螺比賽的魅力。

場地:比賽場區爲長20米(女子比賽場地長19米),寬15米的長方形。場地線寬5釐米(以內沿計算),其四周應有2米以上的無障礙區。

預備區:守方預備區在場地左邊線距底線4.5米的無障礙區內,畫一4米*2米的長方形區域爲守方預備區。攻方預備區在攻擊線左側底線外無障礙區內畫一4.5米*2米的長方形區域爲攻方預備區。

死陀置放點:由底線中點並垂直於底線,向場內6米處畫一半徑爲5釐米的實心圓,此圓爲男子死陀置放點;女子死陀置放點由底線中點並垂直於底線,向場內5米處畫一半徑爲5釐米的實心圓,此圓爲女子死陀置放點。

旋放區:以死陀置放點中心爲圓心,畫一半徑爲0.8米的圓,爲旋放區(可鋪設橡膠墊)。

進攻區:以底線中點向兩側3米處各畫一條與底線垂直的平行線,線長2米。底線(以內沿計算)與兩垂直線之間的區域爲進攻區(以外沿計算)。進攻區可向底線外無限延長。進攻線進攻區與底線重疊的線爲進攻線。進攻線寬0.05米(以外沿計算)。

器材:陀螺比賽一般採用非金屬平頭陀螺。陀螺不得上色,除錐尖可裝置直徑不超過0.4釐米的金屬釘外,不得填充或裝飾金屬或其它材料。陀螺直徑爲9-10釐米,高度(含釘高度)爲10-12釐米,陀螺圓柱體高度5-6釐米,重量800克-900克。

鞭:鞭由鞭繩、鞭杆(無鞭杆亦可)組成。鞭繩不得用金屬材料製作,其粗細不限,鞭繩長度男子爲6米,女子爲5米(不得少於2米)。如有鞭杆,鞭杆長度不長於0.6米。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寒江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