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是移動傳播平臺的出現,爲政務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信息發佈的載體。其中,一些政務新媒體通過現場科普、搞笑視頻、創意短片、“花式”普法等手段吸引數百萬粉絲,成爲政務新媒體中的“網紅”,而更多的,則是閱讀量、粉絲數、互動量都少的可憐的基層政務新媒體,很大一部分則直接淪爲“殭屍號”。

(ID:jizhezhan001)

一些政務新媒體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發佈不嚴謹、建設運維不規範、監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問題,“殭屍”、“睡眠”、“雷人雷語”、“不互動無服務”等現象時有發生,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

去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對於當下政務新媒體存在的問題,文件中的表述相當嚴厲。

各地隨即展開了對政務新媒體運營情況的全面摸排,半年時間過去了,如今,這個文件的名稱,出現在衆多基層政務新媒體最後一期的推文中,成爲告別的註腳。

”爲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按照xxx要求,以下政務新媒體將停止更新並予以關閉……”

1.兩微一端一抖,已是政務新媒體標配

政務新媒體的發展,至今已近十年。

此間,政務新媒體的數量激增,上到國家部委,下到基層社區,警務、醫務、教育、環保、社保等幾乎無所不包。

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務信息的發佈,主要依賴於報紙、電視和廣播等主流媒體渠道,而政務上網的熱情被瞬時引爆,始於2011年,得益於兩個因素。

一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移動傳播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爲政務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極爲便利的工具。二是移動傳播平臺的出現,爲政務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信息發佈的載體。

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以微博、微信公衆號等平臺爲代表的核心移動信息平臺上,來自於民間的聲音和觀點,成爲移動社交媒體上的主流。

一邊是由黨報、國家通訊社、國家電視臺等共同構建的官方輿論場,一邊是由“草根達人”“網絡紅人”等移動互聯網用戶組成的民間輿論場,這便是“兩個輿論場”理念的核心。

兩個輿論場之間,有着完全不同的話語體系。衝擊之下,官方輿論場的議程設置能力降低,民間輿論場泥沙俱下,當時有觀點認爲,兩個輿論場的背離與隔閡,最終將導致社會的割裂。

順應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通過打通兩個輿論場,來化解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同時藉助於“打通輿論場”,進而實現“攻佔輿論陣地”的目的,政務新媒體便是承載着這樣的使命而來。

隨後,開通政務微博,加強與民間的溝通與互動,成爲當時的政務新媒體的首要工作,此時,一大批媒體機構、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紛紛掀起微博熱。

2011年,也被稱爲“政務微博元年”。根據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客評估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政務微博客總數就超過五萬個。

兩年後,“政務微信元年”到來。2016年,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被提上日程,政務客戶端也方興未艾。而隨着今日頭條、抖音、喜馬拉雅等新平臺的興起,政務新媒體的身影也隨即在這些平臺上出現。

總的來說,政務新媒體大致走過了“兩微”——“兩微一端”——“兩微一端一抖”的歷程。

在數量上,政務新媒體呈現出幾何式增長。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經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7.6萬個,政務類微信超過50萬家,頭條政務號超過8萬個,政務移動客戶端也在體量和影響上初具規模,基本實現了國家部委、省、市、縣、鄉全覆蓋。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政務新媒體研究中心聯合發佈的《中國政務新媒體發展白皮書》則預計,全國政務新媒體整體從業人員(專兼職)大約有60-80萬人。

2.分化嚴重,有的紅火有的落寞

在吉林102國道上,兩個“搶劫犯”“張道長”和“道委吳書記”正攔路搶劫,正巧碰上了從此處路過的公安民警,“警匪”對話,讓人笑噴。

這段生動而有趣的“警匪故事”,由吉林四平公安局民警董政等人創作,視頻在四平市公安局官方抖音號“四平警事”上發佈後,獲贊256.8萬次,超過9.3萬名網民評論,累計播放量達6000多萬次。

正是通過這樣詼諧幽默,又自帶搞笑無厘頭基因的抖音短視頻,“四平警事”抖音號目前已獲贊8815.1萬,粉絲數超過1400萬。

四平市公安局的政務新媒體更是獲得了“全國公安政務新媒體十大影響力賬號”,第二屆中國警務視頻評選“十佳政務抖音號獎”等稱號。

”四平警事“火爆的背後,是政法系統對政務新媒體建設的重視。2018年9月,政法網絡新媒體建設工作會召開,構建全網覆蓋的政法網絡新媒體矩陣,着力培育政法網紅大V,被公開提出,引發關注。

類似於”四平警事“這樣的政法新媒體,已經成爲政務新媒體中的佼佼者。中央政法委長安劍、中國長安網、江西消防、深圳公安等,都讓人印象深刻。

此外,教育部旗下”微言教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賬號”中國藥聞“,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中國地震臺網速報“,中國消防等,均是政務新媒體中的優秀代表。

但無法忽視的是,在政務新媒體領域,二八法則尤爲明顯。其中,一些政務新媒體通過現場科普、搞笑視頻、創意短片、“花式”普法等手段吸引數百萬粉絲,成爲政務新媒體中的“網紅”,而更多的,則是閱讀量、粉絲數、互動量都少的可憐的基層政務新媒體,很大一部分則直接淪爲“殭屍號”。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曾對此進行統計,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僅政務微博殭屍賬號達61396個,其中大部分都是基層政務新媒體。而這個數據,在2017年,還是3萬個,增加了一倍。

現實便是如此。在很多地方,特別是基層,對於政務新媒體的運營和管理,沒有專人負責,沒有專門經費,沒有專門的審覈管理辦法,不少地方甚至“只建不管”,放任自流。

與此同時,由於運營管理人員互聯網素養參差不齊,政務新媒體鬧出的笑話、引發的爭議,也不在少數。

例如,發佈不雅內容,發佈商業廣告,與網友互懟,被盜號等情況,也偶有發生,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都造成不良影響。

此外,某些政務新媒體唯數據和流量論,也招致不少批評。前幾日,中青報評論員曹林就曾發文,批評某些政務新媒體過於強化自身“新媒體”的屬性,而忽略了關鍵的“政務”,導致“含政量”非常低。

“有的多是搔首弄姿的蹭熱點,自娛自樂的抖機靈,自吹自擂的營銷,與部門事務毫不相關的雞血雞湯,華而不實的標題黨,沾染了自媒體諸多惡習。”曹林在文章中認爲,政務新媒體不應被流量綁架,而是要讓政務的歸政務,媒體的歸媒體,“不要不務正業了。”

而對於殭屍賬號的大量存在,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單位發佈的新媒體藍皮書則將原因歸結四大因素:對新媒體研究和認知不足、盲目跟風、無力運營、顧此失彼。

3.基層政務新媒體”減負“,只有一刀切?

基層的政務新媒體,正在成爲基層政務機構的負擔。

如何爲基層的政務新媒體”減負“,雖然有不同的聲音,但核心觀點依然是要規範發展,進行創新與融合。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亦對此進行了明確: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國務院部門應當開設政務新媒體。

不過,對於“一哄而上、一事一端、一單位一應用”的情況,該指導意見也首次明確,一個單位原則上在同一個第三方平臺只開設一個政務新媒體賬號。

作爲該指導意見的實施細則,4月1日,國辦正式印發《政府網站與政務新媒體檢查指標》和《政府網站與政務新媒體監管工作年度考覈指標》,首次將政務新媒體納入量化考覈。

其中,對政務新媒體出現的“殭屍”、“睡眠”、“不更新無服務”、“雷人雷語”等問題,“站點無法訪問”“首頁不更新”“欄目不更新”“互動回應差”“服務不實用”等現象,堅決說”不“,讓政務新媒體迴歸“服務”本質。

隨即,不少地區開始整頓清理政務新媒體,基層政務新媒體“關停潮”由此出現。

5月份,廣東省多地縣級政府部門及鄉鎮政務新媒體開始關停整合,龍川縣、連平縣、高州市、台山市等均在此列。

從更大範圍上看,江蘇、浙江也隨即開展此項工作。未來,全國更多省份也將陸續加入,基層政務新媒體關停,將成大勢。

但關停並非唯一辦法。

此前,記者站(ID:jizhezhan001)曾報道人民網內容運營新業務”人民運營“上線一事。據官方介紹,該業務的核心,便是爲客戶提供網站、客戶端、新媒體賬號等的運營,包括內容原創、審覈發佈、平臺運營、在線服務、用戶運營、數據挖掘、戰略諮詢、技術研發等。

於各地的政務新媒體而言,將政務新媒體以此方式進行託管,即可享受人民網品牌背書,又可切實體驗到人民網在”第三方內容審覈“方面的實力,保證安全的同時,提高政務新媒體的運營水平。

不過,即便如此,如何做到貼近性、服務性,依然是各地政務新媒體需要面對的難題。而相比於直接關停,基層政務新媒體有沒有繼續維持的必要,基層政務機構會不會“買賬”,則是更大的變數。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